编外人员清退令来了?辅警、城管、协管、教师将被清退?

如今,“清理编外人员”这个话题快要火入民心。所谓编外人员,指的是未纳入国家编制的从业人员,比如辅警、协管员、合同制医生护士等。近期,多个地方相继出台文件,要求清退一批编外人员,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事情缘起一个月前,某市人力资源局发布通知,要求各单位按照“应编尽编”的原则,清退部分编外工作人员。消息一出,立刻在相关群体中炸开锅。许多编外人员面临失业的阴云,心中既急切又担忧。

“我辛辛苦苦工作五年,合同还剩几个月就要续签了,怎么突然就要退了?”一名在街道办工作的辅警小张说。他的遭遇只是冰山一角。据不完全统计,仅这个市就有上万编外人员将面临被清退的厄运。

与辅警类似,城管系统的协管员也难逃一劫。一名协管员小赵说:“我们的工作也很辛苦,早出晚归,经常被人骂。现在公司说要裁人,我这个月就得失业了。”

除了基层工作人员,医院的合同制医生护士也在清退范围内。一家三甲医院的护士小李说:“医院引进我们是为了缓解护士紧缺,现在又要清退我们,太不人道了!”

甚至一部分合同制教师也难以幸免。某重点中学的李老师说:“学校多年来一直缺教师,我辛苦工作解决了燃眉之急,如今却要被无情裁掉,实在太无奈。”

面对编外人员的不满情绪,有关部门表示,这是无奈之举。在应编尽编的大背景下,政府财力有限,不能长期支付大量编外人员工资。裁减人手是压减政府花销的必然选择。

但我们也要看到,编外人员长期以来发挥着重要作用,进行了大量基础工作。辅警维持基层治安,城管协管员管理市容市貌,合同制医生护士填补了医疗资源缺口,教师也解决了教职工荒……如果这些人一下子离职,谁来填补工作空缺?社会运转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完全依靠编制内人员短时间内消化这些工作显然不现实。一时间减少基层人手,势必会导致公共服务质量下降,同时也增加失业压力。短期内需要编外人员额度较高的现状不会轻易改变。那么,我们如何在应编尽编的大方向下,合理处理编外人员问题?这需要相关部门审时度势,把握大局。

下面几点建议可供参考:

  1. 分阶段进行编外人员清退工作,不必求快速见效;
  2. 采取轮岗、转岗等方式继续利用编外人才,而不是直接解雇;
  3. 对符合条件的编外人员给予编内机会,逐步转为正式工;
  4. 加大招聘编制内岗位力度,补充基层人手短板;
  5. 减少新引入编外人员,控制编外人数规模。

当然,要化解人员过剩,还需在增强财力上下功夫。合理控制编外人员总量不能以裁员为主,关键是扩大财力支撑,逐步增加编内员额。在此基础上,编外人员也可得到更好出路。

面对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我们既要顺应大势,也要考虑具体问题。只有兼顾多方利益,才能让这场改革真正实起作用。让我们拭目以待明年改革的风向标,带来怎样一番新气象。

其实,编外人员问题背后反映的是更广泛的公共服务供给矛盾。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公共服务和民生保障需求日益增长。但相应的财政供给和编制配比却跟不上,导致公共服务领域需求供给错位。

编外人员的大量存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公共服务的供给缺口。他们承担了基础工作、满足了政府治理需要,但收入和福利并不稳定。简言之,编外人员是基层工作的“充电宝”,但“电量”有限。

因此,扩编编制、提高财力投入,增加公共服务正式供给,才是应对之道。否则,过度依靠编外人员的“虚假繁荣”,不仅难以持续,也导致人员权益无法保障。

以医疗卫生领域为例,我国卫生技术人员缺口较大,近年来医院纷纷引入合同制医护人员。但定期解约使他们经常面临失业风险,也影响工作积极性。相比之下,编制内医护人员更专注于提升业务技能。所以,扩大医疗卫生编制,吸收优秀人才转为编内,是化解医护人员困境的治本之策。

与医疗领域类似,基层社会管理、公共安全等领域同样存在人员缺口。如果这些缺口长期依靠编外人员来救急,难免会落入“越填越空”的怪圈。将更多优秀编外人员纳入政府编制,既稳定了基层队伍,也给予他们应有的社会地位。这无疑将激发工作热情,造福基层治理。

当然,扩充公共服务编制和财力投入力度,需要一个过程。短期内仍需适当保留编外人员,作为编内人员的有益补充。在此基础上,通过制定清退安置办法、采取再培训和岗位轮换等措施,最大限度保障编外人员权益,实现与编内人员的平稳过渡。

当前,我国正处于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战略窗口期,这是提升民生福祉的历史性机遇。在这一过程中,如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是需要政府充分考虑的大事。不仅要按下清退人员这个“减速键”,同时还需加快扩编力度,从根本上增加供给,这才是真正的“加速键”。

可以说,编外人员问题反映的,是公共服务供给的深层次矛盾。要真正化解这一矛盾,就不能简单以编外人员为“替罪羊”,而需从规范用工、扩大财力投入、完善供给等多个方面着手,逐步扩大公共服务供给。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通力合作。媒体可以引导舆论,客观理性地看待编外人员现象;专家学者可以建言献策,完善公共服务供给政策;各级政府部门需要主动作为,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人大代表也可以进行民主监督,推动这项改革向纵深发展。

当公共服务编制逐步扩充到合理水平时,编外人员将可有序转为编内,或实现转岗就业。这不仅让公共服务供给更加稳定高效,也提高从业人员获得感。这既是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需要,也是对编外人员劳动价值的尊重。通过多方协作推进改革,我们定可构建起更加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创公共服务供给的新局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34925.html

(0)
1523402133@qq.com1523402133@qq.com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