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岁女孩32楼坠亡,遗书曝光:焦虑的父母,正在毁掉下一代

​“我恨你们!

我要自杀,天天作业作业的,我死了,把我的作业都撕了吧。”

这是一位12岁女孩的遗书。

当天上午,因为学习成绩,爸爸骂了她几句。

她气冲冲背着书包出门,跑到32层的顶楼,一跃而下。

压垮她的,是一句责骂吗?

不是的。

是父母施加的学习压力,让她难以承受,只好摧毁自己。

七年前,徐凯文教授在演讲中疾呼:

“你们用焦虑养出来的娃,最后都送到我这里来了。”

七年后的今天,这句话依然振聋发聩。

教育内卷下,父母的焦虑,是造成孩子心理危机的致命一环。

焦虑的父母,不快乐的孩子

心理学上,有一种亲子关系现象叫—焦虑传导的倒挂。

正常来说,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焦虑,父母来帮忙解决。

“倒挂”则不然,是父母将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学业焦虑,尤为常见。

看过一个报道。

有家长去医院的“学习困难”门诊求助,说孩子成绩不好。

医生问能考多少分?90多。

因为别人都考100分,家长就觉得自己孩子考90多分有问题。

无独有偶,前几天看到一个类似的新闻。

江苏一个二年级的女孩,期末语文考了90.5分,数学考了97分。

得知成绩后,女孩和妈妈分别躲在房间流眼泪。

教育焦虑,裹挟着每一位父母。

父母的焦虑,又都转化成孩子的压力,让他们无法喘息。

杭州一个11岁的男孩,生病两周住院一周。

出院后,妈妈让她两天补齐三周的作业,小男孩哭着报警:

“叔叔,我崩溃了!”

学习面前,健康也可以让位。

父母这种过度紧逼,给孩子传递了一种信号:学习永远是第一位。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父母的高期待,变成一种自我苛责。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儿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医师张桦,接诊过一个小学生。

从一年级开始,他就表现出焦虑的情绪:

“我要上学了,我不能出错,我要做一个好学生。”

很长一段时间,走到校门口,他都不由自主恶心呕吐。

本该是活蹦乱跳的的年龄,却早早失去光芒。

“唯分数论”的父母,只顾要求孩子优秀,却很少关心孩子承受了什么。

不快乐的孩子,最后都“病”了

与同行聊天,我们有个共同感受——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年比一年更加严重,且逐渐低龄化。

以往,来咨询的大多是青春期孩子,现在有不少小学生。

厌学,占了大多数。

其中不少是学霸,成绩优异,却因为焦虑、抑郁不得不休学。

琪琪就是其中一个。

他的父母,都是从农村考到一线城市,并买房买车顺利扎根。

读书改变了他们的命运,因此无比看重孩子的学业。

早上6点,准时让琪琪早读。

琪琪起不来,就给他用冷水洗脸,错题太多就加一张卷子。

哪怕做到晚上10点,也不让孩子停下,就为了让琪琪长记性。

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琪琪学习一直位列前茅,并考上了最好的中学。

进入中学,与实力更强的同学竞争,成绩始终处于中等水平。

在学校,煎熬;在家里,父母逼得更紧。

到了初二下学期,彻底无法上学了,去医院做抑郁障碍评估。

显示10分,中度抑郁。

休学了两周,琪琪父母找到我,希望我能做孩子的思想工作:

“休息了这么长时间,他为什么还不能回学校?”

深陷教育焦虑的父母,很少会去想,孩子快不快乐,为什么会抑郁。

在他们眼里,孩子1小时没学习,就会落后一大截。

父母对人生的危机感,嫁接到孩子身上,是特别残忍的一件事。

儿童精神科医生曹庆久说:

“社会压力大,一层层传导下去,最薄弱的环节就是这些孩子。”

这个社会,谁都不比谁更容易。

但作为最弱势的孩子,则肩负着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多重压力。

我们今天的孩子,是很可怜,很惨的。

如果父母不去处理自身的焦虑,孩子的心理问题将很难解决。

智慧的父母,做孩子的“减压阀”

如何养出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

我的答案是——

不要给孩子过度施压,寄予合理的期望,成为孩子的减压阀。

具体怎么做?

给大家分享贺岭峰教授对女儿的教育。

有一次,女儿的数学老师打电话,让他去学校一趟。

他很忐忑过去了,老师对着他一顿训:

“你们家长是不是觉得生完孩子就没啥事了?

你家谁给孩子的作业签字?你签字之前检查了吗?

你知道你家孩子同一道数学题,现在已经错第四遍了吗?

你怎么做家长的啊?”

被训完以后,贺教授心里很不爽,回到家吃饭时闷闷不乐。

女儿察觉到,就问数学老师叫他去学校说了什么?

贺教授怎么处理的呢?

他说:

“你最近一段时间的考试,数学卷面明显比以前整洁多了。

老师通过这件事情,看出你现在学数学的态度,比以前更加端正和认真了。

希望你以后做题的时候,要认真审题,要多验算,这样你的成绩才能提高。”

被训斥的事情,他在女儿面前只字未提。

为此,他的解释是——

如果我回来再把我女儿训一通,那我跟那个数学老师有什么区别?那只是宣泄我的情绪,和我的女儿没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我不训我女儿?

因为我觉得,一个人有什么资格让人喊你爸爸妈妈,你总得帮人扛一点什么吧?

多智慧的一段话。

虽然外部的大环境,我们凭借个人的力量无法去抵抗。

但至少,在家庭内部,我们要替孩子去扛住一些焦虑、压力。

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生存的压力,是我们自己需要处理、消化的事情。

孩子回到家,是感受温暖和幸福的,我们要守护这份情感需求。

为人父母,一定不要消耗孩子的能量和灵气。我知道,父母也不容易,面临着各种压力,疲于奔命。

不了解孩子,更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才是对的。

我经常对前来咨询的家长说,先让自己放松下来,再去教育孩子。

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去处理自己的情绪,改变固有的认知。

比如贺岭峰教授,本身是心理咨询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更懂得如何转换情绪,给孩子减压。

很认同哲学教授傅佩荣的一句话:

“人若没有一个好的家庭环境,就很难开展一个正常的生命。”

只有我们父母觉醒了,孩子才会拥有充沛的生命活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36076.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