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也扛不住,裁员了!被裁日子比互联网的还惨!!!

一、裁员背景

(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

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下行压力明显加大。外部需求不振使出口收缩,内需也出现结构性调整,传统行业面临严峻挑战。在此环境下,国企的经营状况普遍恶化。许多国企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负债压力持续加大,亏损面不断扩大。这迫使国企不得不采取裁员措施,降低人力成本。

(二)行业结构性矛盾凸显

我国经济正处于结构性调整期,煤炭、钢铁等过剩产能行业处境尤为困难。这些行业产能利用率低下,产品积压严重,企业经营情况难以为继。以东北地区为例,该地区经济过度依赖重工业,大量国有企业陷入困境。仅鞍钢集团就存在30多万吨钢材积压。在此背景下,东北地区国企裁员问题尤为突出。

(三)改革红利减弱

我国国企改革力度加大,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但改革红利也在减弱。此前,国企改制上市带来的融资优势、改革带来的效率提升,对国企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但随着低效产能逐步淘汰,各项改革举措也面临瓶颈。仅靠改革难以提振国企竞争力,裁员成为国企提升效率的选择。

二、裁员概况

(一)裁员范围不断扩大

自2016年以来,国企裁员现象日益明显。不仅钢铁、煤炭等过剩行业裁员,航空、医药等相对优势行业也大规模裁员。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就裁减1.4万余人。除央企外,地方国企裁员更为普遍。仅辽宁省国企两年就裁员30万人左右。裁员范围不断扩大,已成为新常态。

(二)裁员规模持续加大

国企裁员人数也在持续增加。以钢铁行业为例,包钢集团计划三年裁员3万人,鞍钢集团也拟裁员2.6万人。央企层面,中国海洋石油集团计划裁减1.5万人,中国中钢集团也将裁减1.5万多人。一些地方国企甚至裁员达30%以上。总体来看,国企裁减人数已达百万量级,裁员规模呈现出加大态势。

(三)裁员方式日趋规范

早期国企裁员多采取退休、离职等自然减员方式。近年来,国企积极引入外部中介,通过职工表态、评估排名等方式开展裁员,办法更加规范。同时,国企也加强再就业帮扶。中石化建立再就业培训平台,积极帮助裁员职工实现再就业。央企内部还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不同企业间的裁员信息互通。

三、裁员效果评估

(一)有利于优化职工结构

国企裁减低效员工,改善人员老龄化状况,更有利于朝专业化、职业化方向调整人员结构。裁员后留存的员工整体素质更高,有利于推动国企创新转型。

(二)有助于提升国企效率

适度裁员可以降低国企人力成本支出,优化费用结构。鞍钢集团裁员后,人均产钢量提高了60%。这有利于提升国企市场竞争力和整体运营效率。

(三)可能产生新的财政负担

大规模裁员也让许多地方政府承担起再就业培训和保障职工基本生活的责任,增加财政负担。仅辽宁一地,国企裁员就直接增加了地方财政逾140亿元支出。这对不少地区财政造成新的压力。

(四)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稳定

大规模裁员也必定对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导致区域消费缩减,甚至出现“空城效应”。此外,也可能引发一定程度的社会动荡,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这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四、应对策略

(一)转变国企职能

应适应经济新常态,转变国企职能,逐步从直接生产向投资管理、技术创新等高端方向转型。发挥央企在重大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关键作用。

(二)实施区域性的结构调整

要看到不同地区差异,东北等资源型地区应统筹国企布局,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转型。不能简单依靠裁员,而应推动产业升级。

(三)加强职工社会保障

在裁员过程中,要合法合规,加大对失业职工的社会保障力度,确保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要加强培训,创造条件促进再就业。

(四)提高决策科学性

各地区和企业要优化裁员决策机制,进行详细评估分析,实现裁员的科学化和效果最大化。同时要防止简单化、一刀切的做法出现。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期,国企裁员在一定程度上是应对经济新常态的必然选择。但其负面影响也需要高度关注。只有凭借制度创新和决策科学化,才能在裁员中既提质增效,又兼顾社会稳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36119.html

(0)
1523402133@qq.com1523402133@qq.com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