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优秀的孩子都是“陪”出来的

“妈妈,我想要新出的沙发城堡玩具!”

“妈妈,XX牌的运动鞋真好看,也让你给我买一双!”

“我同桌她们都有了新款的学习桌,我们家的学习桌太旧了!”

……

你是否也经常收到孩子类似的“央求”,想要一个又一个新玩具新衣服新装备?

而买来买去,孩子的“欲望”还是没完没了,内心的空虚感也丝毫未减。

其实,孩子空虚寡满的内心,和父母的陪伴方法有直接关系。

想让孩子内心富足,我们需要从陪伴方法上下功夫——

一个“忙碌症”儿童的自白

乔乔,是一个典型的忙碌症儿童。

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母亲就安排他每周学习10多门课程,无暇的课余时间都在补作业中度过。

可忙碌的生活并没有让乔乔感到充实。每到节日,他都会央求母亲买最新最贵的玩具。

到五年级时,乔乔经常抱怨“好无聊”、“好烦”。

母亲带他去做心理辅导时,他说出了真实的感受:

“妈妈一直很忙,从来没时间陪我。她给我买了许多补课和兴趣班,可是老师都不了解我。”

“我其实最希望做的,就是和妈妈一起看电影、做手工,我喜欢跟妈妈在一起的感觉。可现在妈妈已经很久没有陪我玩了。”

听到这些话,乔乔的母亲不禁红了眼眶。

她意识到,自己给孩子报满了各种课程和活动,却忽略了孩子最简单的需求——跟妈妈在一起的时间。

超越物质给孩子情感上的陪伴

许多家长都犯着类似的错误。

我们忙着给孩子装扮一个划一的成长“舞台”:

名校、名师、各种才艺班……想给他最好的一切。

可我们忽视了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

来自父母的陪伴和连接。

其实,物质条件并不能直接满足孩子内心的需求。

童年发展专家David Elkind说过:

“如果我们只关注儿童物质方面的需要而忽视他们情感上的需求,我们就会养育出内在空虚的一代人。”

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精神寄托。物质只能满足孩子外在的要求,而内在的需求只能通过精神上的陪伴来满足。

这就是为什么,即使可以提供无限物质,也无法取代父母亲自的陪伴。

陪伴不是跟着孩子,而是跟进孩子的内心世界

但是,很多父母陪伴孩子的方式与孩子的真正需求是脱节的。

比如,父母忙着接送孩子到各个补课教室,却从来不在意孩子在课堂上遇到的困惑和挫折。

再比如,父母专心看着孩子比赛,却不知道孩子内心的兴奋与紧张。

我们跟着孩子的身体,却没有跟进孩子的内心。

这种表面上“专心陪伴”的方式,并不能真正满足孩子。

陪伴的本质,是父母与孩子心灵的连接。

这需要父母敞开心扉,跟进孩子的学习生活中的种种感受,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比如,父母可以定期问问孩子:

今天中午和小伙伴的交流愉快吗?

这节课程你感到特别兴奋或者吃力的地方是?

这个游戏我发现你已经过关好几次了,你是什么感觉?

然后耐心聆听,对孩子的快乐、烦恼、挫败等各种情绪体验给予理解和支持。

这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陪伴。

重温亲密时光 唤醒孩子的安全感

8岁的小明最近老是无缘无故地发脾气。

母亲终于意识到问题的症结在于——她最近太忙了。

工作变动后,她经常加班到深夜,回到家时间就剩下睡觉了。

她已经很久没有和小明一起做过任何事了。

想到此,母亲决定每周抽出固定的亲子时间。

她带小明回到孩子最熟悉、最安全的环境——游乐场。

“妈妈,去年我只能玩小滑梯,现在我已经可以玩大滑梯了!”

“妈妈,你记得我五岁那年怕高就不敢玩秋千吗,现在我一点都不害怕了!”

在熟悉的游乐场,小明欢快地和妈妈分享他的新进步,脸上洋溢着骄傲和喜悦。

这一刻,母子之间重拾了亲密的连接。

这正是孩子最需要的陪伴——在熟悉舒适的环境里,和父母心灵相通。

这些共度的时光唤醒了孩子的安全感,也满足了孩子内心被理解的需求。

陪伴不是嘱咐,而是倾听理解

张女士去接孩子放学,发现孩子脸色很郁闷。

“怎么了这是?放学了不应该高高兴兴的吗?” 张女士问。

“没什么。” 儿子闷闷地回答。

张女士脱口而出:“又被老师批评了?考试没学习吧?我就说让你少玩游戏多学习,你就是不听……”

听到妈妈一串的教训,儿子直接回了房间,甩上了门。

过了一会,张女士意识到自己做错了。她原本想关心儿子,却一上来就是唠叨和批评。

这让儿子感觉被责备,并不想吐露真正的感受。

张女士轻轻敲开儿子的房门:“妈妈刚才不对,你放学回家心情不好,我应该先听你把情况说清楚,而不是一上来就说教,对不起。”

儿子这才打开门,原来是因为中文考试只拿了78分,没达到自己的目标。

张女士这次没有直接给建议,而是耐心地倾听儿子的焦虑、难过。

她表示理解儿子的失落感,并鼓励儿子继续努力。

这对母子的再次沟通,让儿子的负面情绪得到疏解,心情也变得轻松。

陪伴孩子面对烦心事,不能以说教取代倾听理解。

用心倾听比急于建议更能化解孩子的负面情绪,这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支持。

让孩子感受到:有人懂我,有人听我,有人和我在一起度过难关。

这给了孩子内在的满足感。

给孩子正常成长的空间

有的父母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送他参加各种兴趣班,买最新最好的学习用品,不断展示其他孩子的优秀……

其实,创造条件是重要的,但过度刺激孩子是没必要的。

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太多外界干预反而会打乱这个节奏。

他们需要在一个正常、舒适的环境中探索和学习。

陪伴孩子,不是填满孩子的每一分钟,而是给他们留出想象和成长的空间。

比如,父母可以:

1.给孩子自己玩耍发呆的时间,不要总安排各种课程;

2.不给孩子设置过高的学习目标,让孩子按自己节奏进步;

3.给孩子机会自己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提供答案;

4.不无休止地盯着孩子学习,给他专注的空间。

英国学者休谟Field说过:

“儿童的天性需要像树木一样自由生长,而不是被剪裁成某种形状。”

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的陪伴也需要“隐形”。

赞赏孩子现在的样子,而不是期待一个“完美的孩子”

有一对夫妻对儿子的要求极高,认为只有最优秀的才是好的。

他们要儿子每个学期都要拿第一名,每次考试都要拿满分。

可是儿子一个学期总有一次考试会出现意外,拿个第二名。

每当这时,父母就严厉批评儿子“不尽力”、“不用心”。

久而久之,儿子压力大到失眠。

后来在老师的劝说下,父母意识到问题出在自己身上——

他们过高的期待给儿子的成长带来了巨大负担。

父母决定改变观念,开始学着赞赏孩子现在的样子,而不是盯着一个虚无的期待。

他们会称赞儿子考了99分也很不容易。

会关注儿子在钢琴练习中取得的小进步。

express更多地欣赏之情,而不是批评之词。

这让儿子感受到他现在的样子也被爱,不需要为了追求完美而变得扭曲。

陪伴孩子,我们需要学会爱现在的他们,而不是期待一个理想化的形象。

每一个阶段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样子,我们的 task 是见证、欣赏和信任这个成长中的他们。

这也能满足孩子被接纳的需求,培养内在的安全感。

用心感受孩子的世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46491.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