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从教15年的高中老师自述:我的两个中等生,一个成了学霸,一个养废了

昨晚临睡前,刷到一条学生家长的朋友圈:

“如果时间能倒流到4年前,儿子,我不会再逼你。” 

因为很久没联系过了,便只评论了个抱抱的表情。

没想到不到一分钟,她就发来信息向我大吐苦水。

原来,自从她儿子考上大学后,除了要钱,很少和她联系,节假日也几乎不回家。最让她崩溃的是,因为旷课太多,挂科太多,现在连毕业都成了问题。

她想不通,读大学前,明明很听话、学习很好的儿子,怎么现在变成了这样? 

听她说了那么多,我也很难受。但是,如今的结果,早就有了预兆。 

 

虽然我不是这个孩子的主课老师,但对他的情况有一些了解。

记得当初,这个孩子的妈妈特别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

每次成绩一出来,哪怕分数只浮动了1分,她都会找老师详细探讨这1分的问题出在哪。 

不仅如此,她对孩子的方方面面都无比尽心。

每天放学后,她都会陪孩子做题做到深夜。为了不打扰孩子学习,她让全家都保持静音状态。

甚至为了节省交通时间,初高中6年,她专门辞了工作,把房子租在学校旁边,一心一意陪读。

为了孩子,她可谓是殚精竭虑。 

但用老师的话说,这个家长过度焦虑了。所有的时间和心思都花在了孩子身上,把孩子的成绩变成了她唯一的人生目标。

看似妈妈牺牲了很多,孩子也很听话,成绩提升得非常快。

可自从到了青春期,孩子有了反抗意识后,母子俩关系却变得越来越紧张。

在妈妈一次次用“我都是为了你好”和眼泪做武器后,孩子不但出现了厌学情绪,拒绝和妈妈沟通,还有了自残行为。

可是,妈妈却觉得这些问题只是因为孩子太内向,不喜欢表达导致的。

于是,她又在孩子周末已经被补课填满的情况下,送孩子去兴趣班锻炼。 

好在,兴趣班的老师比较懂孩子,也很有耐心。所以,去兴趣班上课,也成了孩子难得的放松时间。

孩子也一直没有表现出如母亲担心的内向、不会表达这些问题。 

在一次即兴演讲时,还主动表达了内心的真实想法:

“我考大学,就是为了我妈考的。”

“她真正爱的,只是考了好成绩的我。”

“我太累了,如果不是我妈每次对我哭,我早都不想学习了。”

孩子很体谅妈妈的付出,为了满足妈妈的期待,宁愿放弃所有休闲时间,按照妈妈的要求,把每一分钟时间都用来学习。

然而,在妈妈眼里,孩子的成绩还不够好,努力得还不够多。

果然,对于学习,父母永远比孩子更着急。 

老师当时已经看出了一些苗头,也善意地提醒过孩子妈妈,但是,看到孩子成绩越来越好,妈妈坚信自己的方法是正确的。

直到后来孩子上了大学,本以为守得云开,即将前程锦绣,却没想到一切开始朝着失控的方向迅速前进。

进入大学后,没有了妈妈的管束,这个孩子开始彻底放飞自我,逃课、和老师对着干、挂科……所有的摆烂行为,几乎都做了。

曾经妈妈眼中的乖孩子、好学生,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学渣。 

为了躲避母亲的质问,他连基本的联系几乎都切断了。

心理学中,有个词语叫 “报复性补偿”,指在完成一些高强度工作之后,通过疯狂放空,和沉迷在娱乐中,来获得一些报复性浪费时间的快感。

我们身边,经常会看到这种报复性补偿现象,比如每次考试完,孩子们都会给自己一个“放纵”时间。但一般情况下,很多人在压力释放完之后,会很快回到学习状态中去。

但像这个孩子一样,把报复性补偿时间持续这么久,只有一个原因——前期施压太大了。 

这就和弹簧一个道理,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前期对孩子的逼迫压制越多,后期孩子的报复性补偿就越狠。

所以很多父母都会发现,越逼孩子,孩子越不好好学。 

而且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孩子之所以摆烂到这个程度,和他一直以来形成的观念也有很大关系。 

就像经常有人问的,为什么有些初高中时很优秀的孩子,怎么一进大学反而废掉了?

这里面有个最关键的原因:孩子把学习当成了必须要给父母完成的任务。 

至于学习的意义是什么?学习能带来什么样的未来?他们从未真正思考过,也没有更高的期待。 

就像这个孩子的高中阶段,一直被母亲催着走,母亲的焦虑似乎成就了孩子。

但从更广阔的时间视角来看,这种充满压迫感的教育方式,无疑牺牲了孩子学习的自驱力,也破坏了孩子追求自己幸福人生的期待和能力。 

 

说到这,我也想到了另一个家长,她是一位女孩的妈妈,也是大家眼中公认的佛系妈妈。

一开始,她的孩子成绩比较中等。中等,就意味着还行,但不够。

几位关系好的家长,私下都曾劝过她要加快脚步。

但这个妈妈却一直不慌不忙,还会在周末孩子完成作业后,每次考完试后,专门腾出时间带孩子去爬山、徒步……

有时候孩子偶尔发挥不好,或进步不明显,成绩不佳,她还会反过来安慰女儿不要着急,打好基础慢慢来。 

每次考试完,她也会和老师私下请教孩子的问题在哪,但她会选择和孩子一起讨论原因,找出最佳解决方法,一起查漏补缺。

在妈妈的影响下,孩子对自己很有信心,亲子关系也非常好。 

每次看到她这么佛系,旁人都是一副她在毁了孩子的神情,很多家长曾在背后议论:

“她可真行,哪有这么惯孩子的啊。”

“现在不逼孩子,有她后悔的时候。”

可是,这位妈妈很有定力,很少理会周遭的声音,反而愿意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孩子屏蔽了很多质疑的声音。

就这样,一年,两年,直到高二上半学期,孩子成绩还是中等,可高二下学期,孩子逐渐找到了学习的掌控感。

用妈妈的话说,好像对许多学科的知识突然就“胸有成竹”了。

的确,经历了前期“慢吞吞”地积累,孩子在高中最后一年半的时间里,把知识和应用技巧相结合,很快趟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学习的路。

之后,她考取了理想的大学,读了自己热爱的专业。 

因为之前没有过度消耗学习热情,培养了很强的自驱力,并且在初高中循序渐进的积累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大学期间,这个孩子发展得非常好。

如今再看,这位妈妈哪是佛系?她只是明白,逼孩子成长不如引导孩子主动成长。看似佛系,实则守住了孩子自己的节奏。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而学,让孩子能够为自己而学,比什么都重要。

回看这位妈妈的养育经历,想让孩子持续优秀,离不开这三点:

1、 信任孩子 

“亲密育儿法”的首创者威廉·西尔斯博士曾提出:父母需要不断地与子女建立密切的关系,因为这是教育子女的基础。

亲子关系越和谐,孩子感受到被信任,才会更愿意和父母“合作”。

就像这位女孩的妈妈,无论别人如何质疑,她对孩子一直是信任的,一个被父母完全信任的孩子,才能更自信,更容易被激发出强劲的学习动力。

2、 允许孩子“野蛮生长”

有一个词叫“直升机父母”,指那些像直升机一样,时时刻刻盘旋在孩子头顶,对孩子过度操心,过度关注的父母。

教育孩子的过程,应该是允许孩子犯错的过程。 

比如这位妈妈,她信任孩子,但不是放任孩子。

而是她把控了大的方向,知道孩子处在哪个阶段,知道孩子适合什么样的学习节奏。

在这个大方向内,允许孩子偶尔失误。这其实也是在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经验,自主成长。

一个自主性发展得非常好的孩子,才能真正学会果断和思考。

3、 保持自我成长

养育孩子,父母不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孩子身上,留一部分精力给自己,关注自身成长,才是给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只有父母自己也在成长,才不会对孩子的未来有太多恐惧,而且,当父母把精力更对地放在自己的成长上时,也就没有那么多精力去干涉孩子的成长了。

好比这个妈妈,她自己的“气定神闲”,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时的情绪状态。 

毕竟,学习,是一件考验综合实力和长期竞争力的事。 

 

回看两个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会发现他们的身上,有很多我们自己的影子。

第一个男孩妈妈,其实是一个特别急功近利的妈妈,虽然看上去对孩子很负责,但这种过度的负责,反而束缚住了孩子的发展。

而第二个女孩的妈妈,她允许孩子按部就班的成长,看起来太过佛系,可也正是她这种不急不躁的状态,给了孩子更大的空间。

这两个故事,都是我所经历的真实案例。

其中,第二个妈妈让人非常欣赏,虽然她的方法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但也很值得我们参考。

教育这件事,不是拼谁眼下走得有多快,而是拼谁未来走得有多远。 

之前后台有一条留言,这句话我读了深以为然,这的确是很多家长的焦虑所在。管严了害怕伤了孩子,管松了又怕把孩子耽误了。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一句话:妈妈也是第一次当妈妈,虽然不完美,但真的很努力。 

的确,身为父母,我们并不完美,但是,也恰恰是这样一份不完美,可以让我们谦虚、思考、陪伴孩子一起前行。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48661.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