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监会换帅,牛市要来了?尽量把这篇看完,可能会救你一命

业务调整,尤其是180度大转弯,很多时候,人马也要随之调整。

这不是个别人的问题,而是群体惯性,导致转不过来弯。

轻则影响新业务,重则还有逆潮流而动,摆烂逼宫的。

我当年创业时,没少遇到这种事儿。

今天拿一个出来聊聊,你们看看,证监会是不是一个理儿。

刚开始创业时,我负责整个金融业务后台。

包括了产品、运营、风险管理等。

其中尤以风险管理最核心,下设了模型、信审、放款、催收、内控等部门。

业务初期,没有数据,模型跑不起来,风险主要还得靠信审把控。

转眼一年过去,资产规模轻松破了10亿。

信审团队也不知不觉长到了小100人。

老大是个手艺人,我们就叫她手艺姐吧。

别看团队人多,但手艺姐细节抓得很紧,可以算是精兵强将。

第一年公司最佳团队,就给了他们。

本来是个皆大欢喜的结局。

可好景不长,坏事也就坏在了“精兵强将”上面。

随着业务规模迅速扩大,信审直接超过100人,奔着200人去了。

作为一家互联网公司,这么堆人,在投资人那里说不过去。

再加上有了一定数据积累,模型团队开始迭代风险模型,初级目标是替代50%人力审核。

开会说这件事的时候,肉眼可见,手艺姐的脸色就已经不对了。

也好理解,谁都不想自己一手打造的团队,就这么被淘汰了。

会后我找她聊,她倒是很坦诚,说这是大趋势,自己肯定要支持。

但聊到团队,她一个劲儿皱眉,含含糊糊,说试着沟通看看。

以她的执行力,从表情就能看出来,这活儿有多糟心。

后来计划陆续展开,起初模型团队还试图回归出一套可解释因子,分享给信审团队,也可以提升人工效率。

可热脸贴上冷屁股,每次沟通,都碰一鼻子灰。

开始我还安抚他们,说毕竟模型抢了人家饭碗,有抵触情绪也正常。

后来,事情愈演愈烈,两边几乎闹得水火不容。

于是我又叫来手艺姐做工作。

谁知,还没等我发火,她倒先发制人开始诉苦,说到动情处,居然还哭了。

用她的话说,这叫“夹板气”。

模型团队说她不配合,可她已经尽量在推。

信审团队跟模型的人对着干,自以为给她出气,她又没法深说。

还不是一个人,而是信审所有人,最佳团队的凝聚力可不是闹着玩的。

她这么夹在中间,被两头挤兑。

也确实难为她了,这么大的转变,一时半会儿,确实不容易转过弯儿。

后来反复沟通了几次,始终难以消除信审的情绪。

最后被逼无奈,模型团队直接改了方向,不再关注可解释性,转而单纯追求效度。

技术路线的改变,加之模型团队憋着一股气儿,当年就直接把自动化率干到了80%多。

以至于后来一整年,信审团队没再增加一个人。

但毕竟样本有限,还不敢完全依赖模型,人工与模型还得并行一段时间。

加之业务增长,加上自然流失,也没裁人。

但信审团队的情绪,已经压抑到了极点。

内控复盘时,甚至发现他们或多或少,都有点故意跟模型对着干。

更有甚者,有疑似摆烂的,故意把风险拉高,想以此逼宫,停用模型。

情绪归情绪,但影响到业务,就踩了红线。

我找来手艺姐,下了死命令,谁不服模型,谁走,信审自动化趋势不会变。

结果第二天,她主动来找我。

说之前把团队当手艺人培养,现在又让她告诉团队,手艺没用了,这么自己打脸,团队还怎么带?

我也理解她的苦衷,商量的结果,就是招一个新的负责人过来,把她调岗换走。

后来招了一位新的负责人,果然六亲不认,快刀斩乱麻,这件事才算平息。

2023年,中国股市IPO从审查制,向注册制的转变,也可以算是180度了吧?

少了IPO的审查权,证监会的权力不说损失殆尽,至少也是所剩无几了。

从一个实权部门,权力一下子被市场拿走,主角变配角,任谁心里都得有道坎儿。

这个时候,有人出来逼宫,说注册制风险高,要求退回审查制,是不是也在情理之中?

为了逼宫,整出点幺蛾子,也不不算什么新鲜事吧?

这已经不取决于一把手儿觉悟有多高,而是群体惯性,把着权力不松手。

虽然权力小了,责任也小了,将来出问题,损失也就少了。

可那毕竟是将来的是,眼下,人家能看到的,就是权力没了。

至于责任和利益,未来的事,谁看那么远?

非常之事,必用非常之人。

换批人马,重整旗鼓,不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过你也别高兴得太早,转弯过程必然伴随着起起伏伏。

长期看是利好,短期看,甚至是利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49774.html

(0)
1523402133@qq.com1523402133@qq.com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