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的“造神”运动

造神运动,指人们将某种思想或事物神化、极端化的行为。古往今来,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都有出现,有的是出于一时的狂热,有的则因为别有用心的炒作。随着时代变迁,如今的”造神”运动也焕发出新的面貌,展现出新时代的特色。

商业品牌”被迫”造神

在商业社会,一些品牌通过不遗余力的营销,被推上了”神坛”。手机、服装、电脑等品类,都存在 “流行教主” 般的品牌崇拜现象,不少消费者对自己钟爱的品牌有着近乎盲目的追捧。

这其中,品牌主导者的造神是出于商业利益最大化的考量。比如某一款热门手机,靠着高能的营销号召力被塑造成 “手机教主”,狂热的追捧者不远万里购买;而那些不认同它却也被影响,对比之下也会选购。一旦有竞品出现要夺走”教主”宝座,品牌方便更会炒作”教派”之争,激发粉丝之间的对抗情绪,从而制造了一种”非友即敌”的紧张氛围。厂商们被迫或不自觉地制造”教主”来巩固影响力,粉丝们也陷入了”谁是真主”的无谓纷争之中。

在这个过程中,品牌被极端化、神化了,商业利益已经完全超越了产品本身。营销已经不单单是营销产品,更是在渲染一种炫耀地位、证明身份的身份象征。品牌的溢价能力和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商品的实际价值,失去了商品本身应有的内涵。

社交明星”被迫”造神

除了商品品牌之外,社交明星也成为了”造神”运动的新对象。从网红经纪公司到粉丝后援会,再到明星自己,都在有意无意地推波助澜。

比如新晋流量明星,签约公司时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扩大影响力,而招募到的粉丝就是最好的”宗教”推手。这些公司通过控场、刷量等手段,给明星制造一种 “扶摇直上”的神迹。另一方面,明星也被灌输了”流量为王”的观念,势必也要 “被迫造神”。于是,一些明星不得不以耍大牌 pose、用夸张言行博取眼球,进一步被神化。如此一来,许多曾经很接地气的网红,便彻底与地气渐行渐远。

可见,”造神”对社交明星来说,无疑是被迫出于商业利益考虑,或是被推手注入。一旦明星买账、认同了这种 “神格”,便难免开始自我膨胀,进一步加剧”造神”运动。久而久之,”神”与 “信徒”之间就形成了一种扭曲的价值观,进退失据。

网文学”造神”的危机

除了商业品牌和社交明星之外,文学创作也存在着”造神”运动。这在网络文学的领域尤为常见,并存在一些危机隐患。

在网文领域,一些原本优秀的作家因为受到持续高度关注而被”造神”。他们的新作问世,往往就会一开始就被读者无条件地奉为 “神作”。可作品并非十全十美,甚至存在不足,但读者只会片面地将一切好话都集中到作者身上,成为近乎宗教般的盲目追捧。

受此影响,一些作家开始沾沾自喜,在优越感作祟下疏于用心创作,以为再写出什么都会被捧为”神作”。于是新作的质量可想而知。久而久之,这些作家便会因为过度自满而陷入中年危机。一旦失去了当初被 “造神 “时的创作热情和水平,读者的追捧便会大幅下降,那种造神雷同的热潮也将迅速消散,给双方都带来一定的创伤。

事实上,通过”造神”而备受追捧并非作家自身的初衷,相反如果作家认同并接受了”神格”,反而会把自己逼到一个危险的境地。优秀的作品完全应该通过内在真实性在读者中口耳相传,而非一味通过”神化”手段营造虚假的声势,否则只会让自己越陷越深。

正视”造神”运动的危害

总的来说,无论是商业品牌、社交明星,还是文学创作,都面临”造神”运动的风险。这种将某种事物极端化、神化的现象无疑是一种扭曲,存在很多隐患。比如可能会失去理性判断力,陷入盲从;还可能因过度迷信而被误导;最重要的是它背离了产品、明星或作品的初心,将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包装上,而非内核上。

有鉴于此,我们无疑要审慎对待”造神”运动,理性看待其中的利益驱动和商业宣传,保持客观冷静的心态。坚守内在价值,认清事物的本质,既不盲从也不并非完全否定,这才是正确的态度。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这个物化和”造神”无处不在的新时代,保持清醒的头脑,过上积极向上的生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1062.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