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国网文的“造神运动”?

近年来,中国网络文学中掀起了一股”造神运动”的浪潮。这种现象是指,作者在网文中创造一个个举足轻重、权能无上的”神”角色形象,包括诸如无上大能的修仙者、足以扭转天地运转的强者等。这些角色个个能力惊人,人格独特,深受读者追捧。但这种”造神运动”也引起了不少争议,被质疑是否合乎文艺创作的本质。那么,我们该如何客观评价网文中的”造神运动”呢?

一、根植民间信仰,顺应文化自觉

造神崇拜的观念,其实早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传统观念中,人与神界存在微妙的联系。普通人通过虔诚敬拜和精进修行,有望成就”神”的境界。这一民间信仰滋养出中华文化中的”神话””神仙”等独特范畴,也孕育出诸如”大乘佛教”等特有的宗教体系。

网络文学作为新兴文体,其所创作的”神”形象,不过是这一固有文化基因在当代的全新传承与演绎。读者对于这些形象的狂热追捧,也可视为民族文化自觉的一种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网文中的”造神运动”是对中华民间固有文化心理的一种回响,顺应了根植民族文化基因中的”神崇拜”情结。

二、弥补文艺创作的不足

长期以来,中国主流文艺作品在人物塑造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很多作品囿于所谓的”典型化”,将人物刻画得过于薄弱单一。这不仅削弱了人物的个性魅力,也无法真正反映现实生活的复杂性。相较之下,网文中形形色色的”神”角色,性格独特、能力卓绝,无疑成为传统作品难以达到的补充。

从写实主义的视角看,这种夸张化的人物形象固然不够贴近现实。但是从浪漫主义的审美取向出发,网文中的”神”形象却能够使人物性格极端化,个性鲜明,从而激发读者强烈的文学共鸣和想象。很多网文读者都提到,这些神一般的人物形象,令他们在阅读时有一种振奋心灵的独特体验。我们不能简单地用现实主义的标准评判浪漫主义作品,否则也就否定了一种合理的审美取向。

三、开启人性理解新视角

“人神”这个题材,一直是文化思考的经典命题。长期以来,人们议论纷纷:人与神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普通人如何追求”人神合一”的理想境界?等等诸如此类的命题,折射出人性对于自身存在层次和发展前景的不懈追问。

从这个角度来说,网文中形形色色的”神”形象,给予人们思考人性的新视角。也许有人会质疑,这些网文作品中的”神”过于武断简单,仅仅是一种天赋或能力的夸张,是否有更高层次的境界呢?但正是如此,也给人们以更直白的理解视角,启发其对于人神关系的新思考。

此外,这些”神”形象的存在,提醒人们不应只将人性的体现局限于一种情况。理想中的人性极限,往往无法在平凡生活中找到。我们应当有更广阔的视野和胸襟,将理解的维度撑开,试着想象更卓越和伟大的生命形态。

四、承载理想人格寄托

从精神层面来看,网文中的”神”形象不啻为人格理想的写照。这些于文字世界中呼风唤雨的”神”们,往往机智、睿智、正义、善良、慷慨、坚韧等等,集人性理想品质于一身。而正是这样的性格魅力,令其极富吸引力,成为读者在阅读时的精神寄托。

在残酷的现实生活中,常常有太多矛盾、纷争、丑陋和失望。而网文中那些高大伟岸的神一样形象的存在,替现实世界遮蔽了阴影,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超越的机会。这不仅容易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认同,也满足了人们寄托理想人格的种种需求。某种程度上,这些神一般的形象承载了人们对理想人格的想象与嚮往。

五、启迪心智价值追求

一些网文读者曾表示,网文中那些伟力无穷的”神”形象,启迪了他们对于更高心智价值的追求。一些原本只懂追求功利和物质的人,在阅读这类网文之后,油然而生了对于修行和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向往。

每个人都存在着自我超越的向上动力,而这一动力有时正需要外在契机来激发。中国网文中那些能力非凡的”神”,常常会在读者心中激起对于更高层次生命体验的向往。无疑,这会引导读者从单纯的世俗欲望,转向对未知心智世界的探索。一些读者在网文的启迪下,进而涉足佛学、道教等修行体系,着手追求生命的更高层次,从而也丰富了自我的内在世界。

总的来说,网络文学中的”造神运动”,无疑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文化现象。它乍看之下有些荒诞夸张,但不可否认它折射出人们在当下时代对于”高级形态”的向往。这不但契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某些特质,也开启了人们追求更高人生境界的思路。

从审美和文化传承的角度看,网文中的”神”形象或许正是一个极富价值和意义的现代追求,它让原本”古为今用”的人神话题在全新的文艺形式中绽放光彩;从人性理解和价值追求的维度看,这些”神”形象无疑为人们开辟了新的认知视界。或许,我们不应简单地用赞同或反对的二元论断,而是运用开放和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它孕育的丰富内涵和价值寓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1067.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