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朋友,还主动和亲戚断交的人,往往有以下几种心态

佛曰:”三余世中至亲无多于母。”然而今日世道,骨肉亲情反而常被等闲视之。一些人不仅朋友寥寥,就连亲戚也主动疏远断绝关系,这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古训有云:”亲疏有别,远近无间。”我们应当以宽厚的胸怀去对待亲朋好友,方能感化世间并化解矛盾。如果连亲眷至亲都敬而远之,恐怕其根源必有着一些可歌可泣的内心态度在作祟。

一、恃才自傲,目空一切

有此心态的人,往往是因才华出众而骄傲自满。他们飞黄腾达,仗着自己的能力而对亲朋置之度外,暗自认为自己的身份地位比亲眷高人一等。

诗云:”飘然思无凭,游荡四方去。”他们高蹈于天之人,怀才不遇,心中充斥着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和愤懑,难免视亲友为等闲。但殊不知天下英雄谁是龙,与人斗者终陷凡。纵使今日你已小有所成,岂不念对方等你啃草挣扎的艰辛?不待亲友以德纳之,徒自养成傲慢惯性,终将难堪一世。

二、孤芳自赏,爱好独处

另一部分人,其实心地纯朴,自怡自乐,本不羡慕尘世纷扰。因而极少与人交往,连亲戚的来往也只是例行公事。他们宁愿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浅吟低唱,过一种自足的生活,毫不在乎他人的看法和评判。

其实这种生活态度也未尝不可,不过份娱乐纷争,亦不至于过于拘束,自得其乐便好。唯其如此,”趣味合适,四体不勤”之类的生理缺陷也就不足为奇了。他们只盼”丈量遨游,与世长辞”,追求自我领地的某种低俗的乐趣,这便已不啻视生为度日。

三、阴郁内向,畏惧交往

除了上述两种,还有一些人由于心理矫情压抑,内向孤僻。他们不喜欢与人打交道,唯恐遭受伤害和嘲弄,既然如此就干脆和所有亲朋断了联络。

其实这种人心中多半有种戒惧和自卑,受过很多伤害,因而对外来事物防范心极重。他们厌世而自守,整日游离在虚幻的世界里,不但疏远亲友,甚至亲生父母也可以断绝关系。刚愎自用,游戏人生,不顾他人,只守自己狭隘的一隅。

四、见异思迁,祛恶自身

最后一类人,虽然也选择远离亲朋好友,但其出发点殊为高尚。他们本不想和亲眷疏离,但因为看透了世俗的虚伪和污浊,不得已才割舍了纷扰。

冯友兰先生有言:”人要合于道而生,合于道而杀,合于道而富,合于道而贫,合于道而存,合于道而没。”这些高尚的人庄,正是在遵循着圣哲的教诲,借此修身养性。

他们虽有才有德,却唯恐被鱼龙混浊的世俗所裹挟,从而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因而主动远离一切杂乱,独自修行,以求内心的宁静和超然。毕竟真正的高僧和圣贤,往往也要远离红尘俗世,方能澄清浊水还清本来面目。他们的这种心态固然高尚,唯患诗人所言”守得云开见月明,就无人将伊与观”。莫非便可独自孤芳自赏?

审视这四种”没有朋友还主动远离亲戚”的心态,反观我等,当真是立场不同、角度有别。有孤芳自赏者,也有明哲保身的修行人;有骄纵恃才而生傲气者,更有自怜自艾而惜交往者。殊途同归,最终皆化为一股清流,只是有远有近,清浊有别而已。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类人的行为无疑属于自我保护,源于对亲朋好友的不信任和预防伤害的本能欲望。短期来看似乎合情合理,但从长远来说终究不该如此。俗语道:”道不同不相为谋”,可见缺乏周旋交往的机会,自身也难以有所突破和进步。

古训有云:”尊卑存焉,亲疏有别。”世间确有不可亲近之人,但对于亲朋骨肉却不应如此。我们往往因为对方一时的一言一行而断绝关系,殊不知这样做只会加深裂痕,愈行愈远。

最可贵的是换位思考、宽厚包容。只有体谅对方的难处和处境,用宽容之心疏理前嫌,方能达到修身砺行的大智慧。冰释前嫌,终能破釜沉舟,携手同心,达至和谐统一。况且古训有说:”亲旧扫穷,天天做止息。”若是能与骨肉亲朋团聚一堂,共话生活琐事,定能让岁月静好,不老去走远。

因此,无论自身心态如何,遇到亲朋,我们终归应当伸出双手,回归亲情的温暖。疏离从来易于聚首,但只有亲眷至亲方才是世上难能可贵之宝。用宽广博大的心胸待人接物,才是我们追求的人生至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1721.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