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这辈子最大的悲哀,不是没钱,而是50岁后还遇到这三件事

“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自古以来,人生就被视作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扎实的前期打下基础,才能确保后期的顺利收获。然而现实往往残酷无情,到了中年的50岁左右,有些人竟还要遭遇令人痛心的打击和劫难,那才是真正的悲哀所在。

悲哀之事一:子孙后代不肖,亲情难以维系
“子孙万贯家财,车盖雷声;不如无子无重操生齿间”。旧语虽然有些极端,但从中我们仍能体味出:对中华民族而言,子孙后代本就是赖以传宗接代、永垂不朽的根本所在。但倘若中年后还遭此劫难,子孙儿孙不争气、反目成仇,谁人能承受得住这种伤痛和打击?

我们往往会自然而然地认为,自己在前半生操劳奔波、苦心经营,其目的自然是为了积累家资,承传香火,更是为了培养子孙后代能够优秀有为。所以自然会殚精竭虑,孜孜以求,用尽各种办法教导他们成为新一代的栋梁之才。

可是惟恐到了中年的时候,这份期望却成了一场空。子孙们或是游手好闲,无心向上;或是行为放肆,道德沦丧;又或是目无尊长,不学无术,完全辜负了我们的期望和殷切希望。那种亲情的无以维系,必将成为最深重的一往之痛。

毕竟父母于子女,是何等的满心期盼,有何等的深情厚爱!但这番辛劳都付诸东流,孩子们接过接力棒,却在赛场上止步不前,或是干脆把棒都扔掉了。面对这等伤痛,恐怕并非一己之力所能承受。人到中年,一向是岁月沉淀,耳顺之年。怎料却遭遇这等背祖渎先的重挫,自然是无可承受之重创。

悲哀之事二:生平好友音讯渺茫,人际交往冷淡
“三人行,必有我师”。友朋情谊,自古以来就是人生最温馨动人的篇章之一。过往我们靠着朋友们的支持与鼓励,才能一路走来,取得今日的成就。然而到了中年之后,音讯全无、难以寻觅,才是对我们的人生交往道路致命的一记重击。

想来我们都应该有几分自知之明:没有好友的支持与照应,如何能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继续前行?如果缺失了这层人生的支柱和寄托,又如何保持坚韧的意志?朋友之于彼此,不啻就是命运的拓荒者、心灵的知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但偏偏到了中年,友人飘渺无踪音、音信更迭变化莫名其妙,对薄情面目却全然无力憾然。一个个曾经的亲密无间的朋友,往日的谈资笑料如今只剩下酸楚无奈。旧时共饮一杯无酒吃的深情,今日竟已付诸东流。无以复从,只剩孑然回首的空虚。

再者,当我们失去这许多毕生交谊之后,剩余的人际交往自然也变得冷冰冰的。一切的话语和行为都成了一锭锭的钞票,用以彬彬有礼地周旋于社交之中,寒暄就是货物的涨跌代价。再无什么”祝家生石白玉堆”的真诚祝福,清词丽句,变得索然无味。

那曾经的说好要”同舟共济度高墙,与子携手作老乡”的约定,荡然无存!中年的我们或许腰缠万贯,但人际内里如冰冷万分。到处不快人心,都是一副生涩的模样。人心既然难以与之沟通,相处之间更加难以活络自如、与友朋喜笑颜开。

悲哀之事三:精神世界一片荒凉,生活里失去热忱
人到中年,可以不再追逐富贵功名,但却不能让内心的精神世界一片荒凉。往往就有一些当年曾活力无穷的人,到了中年之后,反而精神世界一片萧索,堪称最大的人生遗憾。

为生活而生活,终究是死路一条。我们渴望有一个国度丰衣足食,但也需要有一片属于自己的精神天地。否则不过是行尸走肉,与禽兽何异呢?正是因为有了真善美的追求,我们的生活才得以灿烂多彩,不再局限在琐碎乏味的日常当中。

当中年人从前半生的满腹经纶走向人生下半场时,内心自然会产生一种倦怠和迷惘的心态。但如果不克服这一阶段的颓丧情绪,一味放任自己堕入平庸和无为的境地,就未免令人扼腕叹息了。

转眼人到中年,若是精神世界完全荒芜一片,自然不可能培养出任何崇高的理想或抱负。生活的冲劲和热忱全然消失,自然会在深层次上影响整个生命的原动力和价值取向。如此一来,人生也就失去了全部的意义。

那些中年人当年也曾朝气蓬勃,梦想踌躇满志。但一旦在50出头的时候失去了内心的活力和动力,只剩下飞花落地般的枯燥无味,这种追悔莫及的无奈就成了人生最大的遗憾了。

遗憾,是因为青春年少时代,我们的确曾拥抱着美好的夙愿和夙愿,憧憬着壮志凌云的将来。但一转眼到了中年,竟全然遗忘当初的馀燼,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和热情。再回首已是物是人非,青春年少的自己何其光彩夺目,中年之后的自己却寂寥凄凄。

人生最大的悲哀固然不是贫贱入骨,但中年之后如果连基本的精神世界都失去,那才是刀割肉割、骨肉分离之痛。中年人理应保持内心的活力,以丰盈精神,否则生命也就黯然失色了。

所以,人到中年要保持充沛的精力和阳光的心态,这才是上天给予的最大馈赠。但如若辜负了这种殊荣,反而在中年后遭遇上述三种人生悲哀,那又算得了什么?生前注定活在遗憾和痛苦之中,白白虚度一生,岂非枉作人身?

善待时间的朋友们啊,切莫等到中年之后才追悔莫及。不如从现在做起,好好规划生活,与亲朋好友多多亲近,为日后积存丰厚的精神淳朴。只有这样,到了中年才不会遭遇这三大人生之痛,也就不至于活到老来才怅然若失、悲从中来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1864.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