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半生最高级的活法:寡

人生如白驹过隙,弹指间我们就从青春年华走到了人生后半程。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如何打点和安排后半生,才能活出精彩和价值?对此,我愿从中国传统文化的智慧中提炼出一个看似简单却饱含哲理的高级活法——”寡”。也就是怀着一颗淡泊宁静的心,简朴隽永地度过每一个当下。

一、”寡”是心灵层面的淡泊

对于传统的中国文人来说,只有活出”寡”境界,才算是成就了人生最高的追求。他们追求的并非外表的贫贱清苦,而是认为淡泊名利才是心灵的永恒归宿。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这样的文人隐士,比如陶渊明就是很好的典范。他虽然曾经被朝廷征召出仕,担任过一把手的官职,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归隐田园。陶曾在《归园田舍》一诗中写道:”膏腴求无阙,广布绮村闱。醒而复尔邻,挹尔园余醰。这是多少的隐逸之乐!”

对于陶渊明来说,当官固然权位尊崇,但那种糜烂奢华的生活终究不能让他的内心获得足够的满足。他宁愿亲身体验田园生活的恬淡自在,也不愿沉湎于功名位祿之中不能自拔。这种超然物外、超凡入圣的智慧,正是”寡”极致的体现。

除了隐逸于园圃,不少文人还会归隐于山林草舍,过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生活。他们以含识渊博的见识超脱世俗的名利追求,寄情于大自然中,品性归于淳朴。即便遭受世俗冷眼,他们也能够以袈裟待雪的胸襟,对岸残阳的心境欣然面对。

在一些文人笔下,这种活法更是有了直白的诠释。他们将”寡”称之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求的不过是一种”浮生半日闲,缱绻何所往”的恬淡情怀,过着”独对幽篁一笑”的清冷人生而已。生活无需尘世芥蒂,只需一颗常乐真净的心,就已是至乐无穷矣。

二、”寡”是生活形式的简朴

在中国文人心中,活出”寡”这种至高无上的心灵层面并非最终的追求,更关键的是要在生活形式上,时刻追求一种朴素无华的清贫作风。

对于他们来说,家居之中应该简朴大方,不铺张浪费。范仲淹就提出了”富而不侈,贵而不骄”的朴素主张。他在自己写的《岳阳楼记》中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表达了对清贫隐逸生活的向往。

这种不铺张奢华的生活形式还体现在他们的服食睡住等各个方面。如果我们查阅一些古籍,就会发现有许多文人都是身无长物、寡陋朴食。有人专门用竹皮做衣,其它人则只有粗衣糙食。他们待客的时候往往只是奉上一壶清酒、微薄水果或饼馅等寻常之物,以示清贫知足之风。

总的来说,这种不张扬的清苦生活作风,就是文人追求的”寡”的生活形式。他们没有功利心,不追求享乐,也不会在朋友面前砸钱炫富,而是过着朴实无华、悠然自得的生活。

古人说”慎初一得之无渏薮,惟恐失之伐木丧良”,可见他们是如何谨慎小心地保持着这种贫而无求的生活态度。哪怕后来身居高位、家财万贯,他们也从不会铺张浪费,生活作风还是像从前的那个寡朴。

三、”寡”是处世之道的淡泊

曾有人归纳古人的处世态度时,用”寡”一词做了精辟的总结:”安于生死之序,适于尊卑之分,两无所取,乐以寡欲”。这正是文人追求的第三种淡泊境界。

也就是说,对于功名利禄、生死存亡等种种世俗大事,他们都能够展现出一种浑然无欲、暢达无碍的淡泊从容。不会对任何现世事物过分依恋和执着,亦不会对命运加以厌弃与诽谤。对他们来说,凡世事皆是一种自然循环,不必勉强去推诿。

历史上就有不少文人在得意和失意时,都能够保持这种”寡净心”的淡泊态度。比如范纯仁便曾经对治家有过一段淡然的忍受:”家人皆为贻富人,均装什一,人无长物,无复挐伺”。临终前又淡然面对生死:”吾将就耳顺寐,无复哭泣”。

可见,无论是生是死,世人对于他的评说褒贬,他都能够保持一颗寡净的心,视之如云烟般不执着。这正是追求”寡”境界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处世淡泊态度——无为而治,柔而治刚,顺应自然之理,不强求。

再比如苏东坡,历经几番人生沉浮,最后也归隐林泉、沦为寒门。但他依然能够以”石桥本无恨,生于烟雨中”的淡泊乐观心态来自我调解。最终在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中开出这样一句精彩至极的名言:”人生如朝露,何惜往矣。”

有了这种超脱的淡泊态度,他们即便有时会对世态痛心疾首,也仍会以”举头向万里,低头思故乡”的高尚情操来消解内心的不平。这正是人生至理,也是他们执迷不悟地要追求”寡”的理由所在。

四、”寡”是勇气和智慧的结晶

如此追求”寡”境界并非易事,背后需要相当的勇气和智慧。因为这意味着要放弃一切功名权势、疏离尘世名利,只为一腔诗书气节活着。

老子有言:”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可见,上乘之士才能完全做到超然物外,体会到寡淡生活的至高境界。而笑贯日常的下士,则只有被他人视为愚钝。

文人们之所以追求”寡”正是因为他们有着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勇气,是指他们能够勇于弃绝权势富贵,抛弃尘世名利;智慧,则是他们洞见寡淡生活的真谛,从而坚定不移地追求至高无上的境界。

他们放弃一切功名利禄,是出于内心深处对真理、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敬畏。庄子曾说”吾安能动乎物,物将自遗我而疏?”意思就是说,我宁可让物欲自行离去,也不去过分钻营攫取。可见他们对于寡淡生活有着独到的理解。

因此,纵观历史文人隐士,无不有洒脱自在的胸襟和睿智卓识。他们突破了常人的思维定势,敢于追求与众不同的人生道路,乐得清贫自在之乐,这就是勇气与智慧的结晶。

五、”寡”是人生最高级的活法

可以说,在中国文化艺术的长河中,”寡”代表了最高级的活法和人生理想。它不仅包含了心灵层面的淡泊,还蕴含了生活形式的简朴和处世之道的超凡脱俗。一个人唯有活出了这三重境界,才算是达到了智慧的巅峰。

在后半生时期,各种浮华已然不复存在,唯有追求精神层面的升华才是不二法门。而”寡”这种高级活法正好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告诉我们如何在物质生活之外追求一种内在的风雅,找到内心的寄托和歌颂,最终达至人生的至高无上境界。

可以说,中国文化艺术最深沉的睿智,都蕴含在”寡”一词之中。它教导了我们淡泊名利、简朴生活、超然物外的人生真谛。有了这样的指引,谁都能在后半生时期游刃有余、从容优雅地打磨内心的芬芳。

对于那些陷入世俗烦扰、无法自拔的人来说,不妨学习一下”寡”的活法。试着剥离外物的束缚,在内心建立起恬淡自在的清风岚月,你就能重新获得人生的勃勃生机。到了那时,你就会真正理解这句谚语:”穷人志想在寡淡,富人求索无已期”的深刻内涵。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2862.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