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铁听到一对父子对话,我才顿悟什么是最贵的教育资源

洞见(DJ00123987)——不一样的观点,不一样的故事,2000万人订阅的微信大号。点击标题下蓝字“洞见”关注,我们将为您提供有价值、有意思的延伸阅读。
作者:洞见ciyu
都以为教育是在拼孩子,其实是在拼父母。
♬ 点上方播放按钮可收听洞见主播林静朗读音频
年后我去北京出差,坐地铁1号线去国贸大厦时,无意间听到一对父子的闲聊。
这个孩子每天都有背一首诗词的习惯,恰巧那天他背了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其中有一句是: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他就很不解地问父亲一个问题:霍去病21岁就封狼居胥了,这年纪太小了吧?
说实话,我小时候看这个典故时也有类似疑问。
好奇之下,我便竖起耳朵仔细听起来。
父亲一开始也被问懵了,但很快就捋清了思路,从霍去病的人物生平,到汉匈的实力对比,最后讲霍去病封狼居胥的功绩。
条理之清晰,知识储备之丰富,让我听得一愣一愣地。
我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不同家庭之间的教育鸿沟。
这种经历不止我有,许多网友也曾现身说法:
“在北京地铁上,一位爸爸在给儿子讲太阳到地球的距离计算。”
“去北京玩一次,我上大学才学的贪心算法和java,结果在地铁上一叔叔给他孩子讲解怎么样才能让时间复杂度更低,还说估计等你上二年级就能参加项目了。没人懂那一刻的震撼。”
“我在地铁上,听见一个妈妈在跟她儿子讲,公司怎么上市。”
同样的年纪,有的孩子在打王者时,有的孩子却已经站在父母的肩膀上看世界了。
想起清华大学教授晋军对清华学子们说的一句话:
你们的家庭,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们的学习环境。
其实,孩子之间的比拼,归根到底是父母之间的较量。
最贵的教育资源,永远是孩子的原生家庭和父母本人。
01
有人统计过2007到2016这十年里,各省高考状元父母的职业。
其中占比最高的是教师,高达35.09%.
他们和其他家长相比,并非能力最好,收入最高,却因为职业的关系,能为孩子营造更好的文化氛围。
换而言之,教育到最后,拼的是父母的知识文化素养。
有一年夏天,林徽因和梁思成去五台山寻找曾在敦煌壁画上见到的佛光寺。
他们骑骡、爬山、坐货车,一路兜兜转转后,果然在五台山深处发现了佛光寺。
等回到家后,林徽因就向孩子讲述了他们这次去佛光寺上山考察的经过。
还画了两张详细的地图,告诉女儿她们进、出五台山的路线。
林徽因本身就知识渊博,平时就重视孩子的文化素养。
她会经常朗诵古文给两个孩子听,也会要求他们读大量的外文书,并做针对性地指导。
孩子在读屠格涅夫的作品时,她会叮嘱他们好好体味屠格涅夫对自然景色的描写;
孩子读不懂《米开朗琪罗传》,她就生动地描述米开朗琪罗为圣彼得教堂穹顶作画时的艰辛。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无限相信读书的教育力量,是我教育信念的一个信条。
最好的家风,一定是读书传家。
如果你自己博览群书,就能引导孩子多读书、读好书,不会流于粗俗。
如果你胸无点墨、学识浅薄,孩子想探讨一些书上的问题,你一问三不知。久而久之,孩子对于知识的探索也会索然无味。
可想而知,这两种家庭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人生必然是不同的。
知识,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家庭,孩子才会受益一生。
02
我看过记者@Chin Chen的一段工厂实地采访。
有一个男孩叫李佳,在他7岁那年,就被父母带到了汕头陈店的一个内衣小镇。
父母、姐姐都在镇上的文胸厂打工,自此,他的生活和文胸再也没有分开过。
17岁时,嫌读书无聊的他,顺理成章地跟着父母留在了这家内衣厂,成了厂里年纪最小的员工。
父母也赞同,毕竟读书是花钱的事,早点出来打工也是好的。
男孩每天工作内容非常枯燥,挤在充满热气和内衣的房间里剪线头,像身旁的机器一样重复着手中的动作,单调、乏味。
图片来源:看客 摄影:Chin Chen
干了一段时间后,李佳说:“以前觉得读书无聊,没想到打工更无聊。”
他想辞职去外面看看,但不敢走出去,他的世界里只有文胸厂。
就这样,他的一生,被他自己、被他父母埋葬在了内衣流水线上。
父母的格局,便是孩子成长的天花板,决定了孩子一生所能抵达的上限。
你格局大,胸中有丘壑,孩子才有机会站得高、望得远;
你视野小,只苟于当前,孩子也会遵循老路,沦陷在底层里。
教育到最后,拼的还是父母的格局。
网友@风与尘三万里说:所谓拼父母,拼的不是家里有多少矿,而是父母站在什么高度养育孩子。
她出生在贵州的偏远农村。
在村子里,很多小孩初中没读完就外出务工了,上高中的寥寥无几。
只有她的父亲,节衣缩食也要供她上学,甚至会特地带她去大城市的大学逛逛。
她初三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市重点高中。
那时,如果她去县城一普通高中就读,这所学校会奖励一万的奖学金。
父亲却直接拒绝,打定主意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供她读好学校。
最终,她不仅如愿考上985大学,走出了大山。
她说如果不是父亲的托举,我可能会一辈子都窝在贵州的小山村里。
父母的目光着眼在哪里,孩子的人生就会在哪里生根。
你让孩子登山逐高,他就不会沉沦在谷底;你只让孩子见低洼、见小溪,他就不会向往大海。
格局大的父母,才能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
03
你还记得《狂飙》里的女孩“小黄瑶”吗?
“小黄瑶”的扮演者单欣童,四五岁时就开始拍戏,参与了许多大制作。
单欣童妈妈却没有让孩子直接一头扎进娱乐圈,仍然是把学习摆在首位。
为了不落下功课,每次外出拍摄,妈妈都会帮着女儿准备学习资料。
趁着拍戏间隙,单欣童就看教科书,看教辅,做作业,不懂的做好标记回校问老师。
后来,因为《狂飙》的爆红,也让单欣童有了热度。
妈妈很理智地告诉女儿:不要太骄傲,学习文化知识才是主要目标。
对于孩子的将来,她这样说道:“现在能做的只是想在通往未来的路上,帮她把基础打好,每一步稳扎稳打,能够少走点弯路。”
其实教育到最后,拼的是父母的价值观。
是金钱至上,让孩子在名利场里沉浮?
还是以知识为重,帮孩子一步一个脚印走出人生坦途?
这里面有太多的取舍、进退、利弊,需要父母权衡,一不小心就会带孩子走歪、走偏。
“杀鱼弟”小孟机缘巧合下走红网络,父亲把他当成“活招牌”,那几年间,小孟没有去读书,在菜市场里日复一日地杀鱼。
林妙可因为奥运一炮而红,父母却把女儿当作摇钱树,让她接各种广告、让她走穴唱歌,毁了孩子的一生。
在成长路上,孩子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家长的错误引导。
父母是掌舵者,决定了孩子的人生驶向何方。
父母也是塑造者,决定了孩子对社会的认知、对价值的衡量。

最后再说一个故事。
知名教育家贾荣韬,曾把对子女的教育全部托付于学校和妻子,自己则只负责挣钱养家。
结果先是儿子成绩一路跌到倒数,还数次参与群体打架,差点被学校劝退。
教子如此失败,这是为什么呢?
一番反省后,他觉得症结出现在自己身上。
他下定决心改变自己,阅读大量书籍学习家庭教育。
两年里,他读了200多本各类书籍,写下八十多万字的读书笔记和教子心得,并坚持每天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考评。
儿子沉迷游戏,他不再说教、打骂,而是帮助儿子发展别的兴趣爱好。
儿子犯错,他会站在儿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引导他思考。
当贾荣韬自己在努力进步时,孩子也在悄然改变。
孩子开始上进学习,考上了重点大学,如今也追随着他的脚步,成为了一名家庭教育专家。
你看,把自己修炼好了,我们才有资格给孩子更好的教育。
都以为教育是在拼孩子,其实是在拼父母。
取决于父母本人的认知有多高、格局有多大。
点个在看,与朋友们共勉。
家有小男孩
我们为您推荐一个优质的育儿平台
男孩派(微信号:boy666dj)
每一个男孩,都是妈妈的软肋,也是铠甲。
养得好聪明又绅士,养不好费心又劳神。
关于养育男孩的干货,这里都有;
关于养育男孩的苦甜,我们都懂。
家有男孩,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
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你若喜欢,为洞见点个在看哦

主题测试文章,只做测试使用。发布者:情感故事,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3304.html

(0)
情感故事情感故事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