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这些行为,明明是缺爱,却被家长炫耀为“情商高”,太可悲

在现代社会,不少家长普遍存在一种错误观念: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缺陷就可以被掩盖或被视作”情商高”。然而,很多被误读为”情商高”的行为,其实暗含了孩子内心深深的缺爱痛苦。如果家长不及时意识到这一点,并给予适当的关爱疗治,将会给孩子带来无法弥补的创伤。

那么,哪些具体的行为可能是缺爱的表现呢?我们一一道来:

第一,孩子对外人更亲近、更乖巧

很多家长常常会觉得,自家孩子对外人或老师更乖巧、更亲近,是在炫耀孩子有多懂事、多讨人喜欢。殊不知,这往往预示着孩子在家中缺乏来自父母的疼爱,反而把这份亲密需求转嫁到了外人身上。

正常情况下,孩子首先应该对父母最亲近。可如果在家里老是遭到冷落、吆喝,孩子就会下意识地把情感寄托到其他人身上。因为在那里,孩子能够获得一种”假性亲密”来暂时满足内心的渴望。

长此以往,孩子对外人的依赖就会越来越严重,而跟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却越来越疏远。届时,再想重建亲子关系,就已是棘手万分的大工程了。

第二,孩子过度逆反和自卑

在某些年龄阶段,孩子有一些小打小闹、小动作小存在是很正常的。但如果孩子的反应过于强烈、行为失常,就有可能意味着孩子内心的叛逆心理和自卑感在作祟。

比如,孩子故意破坏别人的东西,或者满口污言秽语等。这些表面上看似”调皮捣蛋”,实际可能是孩子对周围缺乏关爱的一种发泄。

同样,如果孩子整日对自己否定、轻视自己、无精打采,也是一种缺乏自尊和自信的表现。这可能源于家人对孩子漠不关心、缺乏鼓励和赞赏。

对于这些行为,家长切忌只把它们简单等同于”调皮”或”别扭”,否则孩子内心的创伤就会越陷越深,愈发无法自拔。

第三,孩子沉默寡言,性情内向

也有一些孩子由于缺爱,会逐渐变得沉默寡言、性情内向。面对朋友和同学时,他们不是热情外向,反而更倾向于自闭。连在家里也很少与父母多交流。

表面上看,这种内向寡言似乎让人觉得孩子”情商高”,很是冷静老道。殊不知,内心深处,这种行为可能暗藏了孩子对关爱的渴望和呼唤。

因为在父母冷漠以待的环境中,孩子会不自觉地把自己封闭起来,以躲避外界的冷暴力。同时他也在暗暗期盼父母能够主动走进他的世界,给予温暖的关怀。

长此以往,孩子最终会完全封闭自我,与外界失去连接。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往往还会让其它一些问题随之而来。

第四,孩子爱撒谎、喜欢伪装

有些孩子缺乏关爱后,可能会养成爱撒谎和喜欢伪装的习惯。比如在家里说一套,到了学校说另一套;或者对不同的人说不同的故事。

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这是孩子”情商”很高,很会察言观色应对不同场合。然而事实往往并非如此。这种行为更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内心深处有一种缺失感,所以才会下意识伪装出不同的面目。

一个受到充分关爱的孩子,理应能够真诚地展示自己的本来面目,而不需要在不同场合伪装自己。如果出现伪装和撒谎,很可能是孩子缺乏了心理安全感,所以才需要伪装来维护自我。

长此以往,撒谎说谎很可能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性行为,这对孩子将来的品格养成是非常不利的。

除了上述几种表现之外,还有一些其它的行为也可能预示着孩子内心的缺爱:如肥胖、偷盗、夜尿等。这些都是孩子渴求关注的一种方式。

面对这些问题,家长切不可自我感觉良好,认为孩子的这些行为反映了”情商高”。相反,他们应当意识到这很可能是孩子内心的一种呼救,是期望家长给予关爱和疗治。

一旦发现孩子有这些问题存在时,家长应当立即反思自己的教育态度和方式,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理解。同时也要主动与孩子沟通,鼓励孩子把内心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做到真正的”知子”。

有的家长可能觉得已经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物质条件,认为这就是爱。其实这是一种片面认知,远远不够!孩子更需要的是亲情的温暖和精神的滋养。只有在感受到父母的关爱时,孩子才能获得安全感和自信心。

所以,对于孩子缺爱的表现,家长们切不可视而不见,或者干脆将其美化为”情商高”。这只会陷入一种自我欺骗的怪圈,让孩子的心理问题愈发严重。相反,家长们应该怀着至诚之心,用爱心去疗愈孩子内心的创伤。

只有在无条件的关爱中,孩子们才能真正卸下伪装、摆脱缺陷,健康快乐地成长。家长们应该给予孩子无尽的耐心和怀抱,驱散他们内心的阴霾,让他们拥抱光明。

爱是一种力量,只有家长用爱心滋润孩子的心灵,孩子才能健康茁壮成长。因此,与其自欺欺人地把缺爱视作”情商高”,不如立即采取行动,给予孩子全心全意的关注和疗爱。只有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能拥有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为祖国的明天增添更多希望和动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3906.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