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父子的对话,建议所有父母都看看,这才是教育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育子女,自古以来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一环。然而在现代社会,不少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却有些偏差,将过多的精力放在应试教育或是功利主义上,反而忽视了儿童品行和人格的塑造。究竟什么才是教育的真谛?一对父子之间的对话或许能给我们深刻的启迪。

周日午后,刚从学校放学回来的小朋友们三三两两在小区里嬉戏玩乐,唯独小明一个人无精打采地坐在楼道里发呆。适逢小明父亲周先生刚下班回家,看到这一幕不禁问道:”怎么啦?今天没精神的样子。”

“爸,我觉得好累啊…”小明有气无力地说,”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做作业和应付各种辅导班,完全没有时间好好玩耍,也没有心情欣赏生活。你说我们这样过的算不算是一种怪圈?”

周先生沉吟片刻,坐到小明身边拍了拍他的肩膀:”这种现状确实让人焦虑,但其中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一、”富贵非淳朴之资”

“人生有三馆六主,穷儒未尝无馆主”。古人教导我们,修身齐家的根本不在于权富,而在于内在的品质。可如今,不少家长都陷入了将能力和知识当成目标的误区,以至于走上了严格的应试教育之路。

“你看,现在的教育体系几乎完全围绕着考试和分数而建立。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就被灌输着各种知识技能,日理万机地参加培训班和课外班。”周先生摇了摇头,”这种做法固然能让孩子获得足够的文化知识,但长此以往必然会造成身心俱疲、个性扭曲的后果。”

小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我确实觉得自己有时候会忘记生活的乐趣,整个人就像是一台机器在不停地运转。”

“这种现状让我想起儒家’诚身’的教诲。’诚’就是做人的诚实本分,内涵包括向善、向美,以及对周遭事物的关切和热爱。可教育偏离了这一方向,反而把孩子当成了装知识的容器。”周先生无奈地说,”其实知识和能力都不应当成为教育的目标,它们只是生活和修身的资粮而已。”

二、”爱惜孩子,莫役私欲”

“孺子入于孺子之言。”古人惜字如金,视孩子为纯净无瑕的幼苗,教育应如同温室般将他们小心培育,而非如今的”压岁钱”式填鸭教育。

“爸,很多同学的父母都把自己当年未能完成的梦想强加到孩子身上,逼迫他们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小明说,”好像孩子的命运就是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似的。”

周先生听了只能深深叹了口气:”这种做法不啻是在伤害孩子的心智和身心健康。正所谓’有教无类’,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有益于社会的新一代公民,而不是满足私欲。”

“古人又教导我们’积粮毋贪夫惠馆’。意思是不要将富贵看得太重,更不应该贪图虚荣名利而牺牲子女的幸福。可许多家长偏偏忘了这一点,把孩子当成了实现虚荣和理想的工具。”

“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小明问。

“古人有言’爱我者,渥而教我’,意思是对孩子的教育要体现爱护和呵护,而不是操劳和压榨。”周先生环视了一圈嬉戏的孩子们,眼神坚定地说,”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天性和兴趣爱好,给予充分的发展空间,而不是要求他们被动地遵从。只有这样,教育才能真正发挥育人的作用。”

三、”无为之治,任其自然”

“无为而无不为矣”。正如这句老子名言所说,我们应当顺其自然,给予孩子充足的自主发展空间。相反,如果过分人为地去引导孩子,反而会适得其反。

“想当年我们读书的时候,老师和长辈都是要求死记硬背,规规矩矩按部就班地学习。可是后来我发现,知识面才是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单单死记硬背是无法培养出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周先生说。

小明点头表示赞同:”对啊,我觉得学习应该更加自主和主动性一些。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主动去学习和探索,岂不是更能让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吗?”

“你说得很有道理。”周先生由衷称赞道,”古人也有类似的见解,《论语》里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就是要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勤于动脑思考,知行合一方为上上之策。”

“作为父母,我们更应该学会放手,如同园丁一般给予适当的呵护和疏导,而不是要求孩子服从我们精心设计的蓝图。正所谓’养儿方知父母恩’,看着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那份喜悦是无与伦比的。”

四、”生生不息,后学蓄才”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芒芴之朚?”儒家的另一个智慧就在于重视知识的不断积累和传承。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父亲,周先生也希望能为孩子们留下宝贵的人生智慧。

“教育其实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过程。从小培养孩子的品行操守,等到长大后再逐步启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能在兴趣的驱使下自主自发地学习和钻研。”周先生说,”这就是所谓’有教无类’的真谛。”

小明认真地点了点头:”我终于明白了,’后生可畏’这句古语的深意。每一代人都要将自己对于生命和学习的认知不断传递给后辈,最终达成生生不息的境界。”

“没错。”周先生笑着夸奖道,”古人也教导我们要’好学敦敏’,也就是要珍惜学习的机会,勤恳好学,滋养儿女们对知识的渴求。祖宗留给我们的不仅是物质的遗产,更重要的是精神的财富。我们有责任将这份珍贵的智慧遗产一代一代传递下去。”

就这样,在这个温馨安逸的午后,父子俩谈笑风生,一同分享了儒家古训的睿智。那些关于教育和育儿的经典智慧,彷佛穿越时空,照亮了我们现代人的心灵。我们应当从中汲取营养,反思当下的教育模式,真正做到”视之犹恐,见之犹亲”地呵护下一代的成长。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4066.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