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厉害:一切与我无关

“世间万物,本来如是,无喜亦无忧。”佛门有一句古语,意指人只需看透万物的本来面目,保持平常心,自然就无欲无求、超然物外了。这种”与我无关”的态度,似乎也值得我们在今天格外借鉴。因为只有从内心彻底解脱,才是真正的厉害本领。

典故案例1:
《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段典故:春秋时期,苌弘带着弟子前往参访名师囘瞰。满怀期待的弟子问道:”夫子年逾七旬,必有不传之学,希望夫子能毫无保留地传授呢!”

囘瞰听后便反问道:”尔之不学,必将如何?”弟子们七嘴八舌,纷纷答道:”如若不学,将一无所知,贫困潦倒!”

“吾之不传,复将如何?”囘瞰又问。弟子们齐声说:”那我们就永远获不到真谛了!”

囘瞰闻言淡然一笑,说了句:”一切与我无关。”

阐析启示:
这则故事呈现了一种出离尘世的智慧。囘瞰所说的”一切与我无关”,并非对弟子置之不理,而是对于是否传授、弟子能否领悟,都抱有一种宠辱不惊、无喜无忧的超然心态。这样 ,无论外物如何变迁、处境如何改变,都能游刃有余,做到真正的”妙手空空,心空及第”。

我们换一种角度思考,如果一个人时时寄望于别人的认可和评判,过分依赖外在的荣誉成就,那很容易陷于一味追名逐利的困局,永远站不到真正的高度。只有内心超然,做到”一切与我无关”,才能真正通晓人生,成为不沾染却大智若愚的大智者。

现实反思: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对”一切与我无关”的人,也是由衷钦佩的。比如英年早逝的林书豪,临终前曾对妻子说:”人生无所求,才是最高的自由。”临终那一刻,依然能释然超脱,可见他已洞彻了人生真谛。

再比如张德芬先生,在世时对一切荣利毫无所求,于是即便清贫,依旧可以淡然自得。只有内心达到彻悟,才能真正做到了一种与世无争的”与我无关”的状态。

反过来看那些名利心太重的人,就难免会活得矫揉造作、艰难困苦。有的人为了虚荣而花重金购买国粹收藏品;有的人乃至做出伤天害理的勾当,只为获得权位和荣耀。看似各不相同,却同是被名利所累,难以做到完全”无关”。

名家箴言:
中华文化传统对于”无关”这一境界,其实也有许多高度赞颂。比如《周易》中就有”履虺变蒸龙”的说法,意即见识不高时很容易被名利所惑,内心陷于焦躁;但当超越了这种层次,就可以”蛰龙换骨”,获得超凡的心智远见。

再比如大禅师虚云和尚的那句”合抱木云”,就是鼓励大家做到宁静无求、与万事万物”无关”。因为只有做到了这种彻底的解脱,才能真正看清人生,从而享有最大的自在和自由。

由此可见,无论是中国古代智者,还是佛老两大宗师,都对”无关”这一人生境界给予了很高评价。他们认为,能够真正做到”与我无关”,当下才是最高的人生智慧,否则难免被看似高远的虚名所束缚。

内心升华:
那么,我们要如何在内心上达成”一切与我无关”的超然态度呢?从传统文化智慧中或许可以得到一些启发:

首先,从心灵摆脱名利欲望的枷锁。佛门有言:”欲从何来,从心造;欲从何灭,从心灭。”意思是名利是无尽的,要从根源上解决欲望的问题,才能真正无欲无求。

其次,解脱骄气和自满的心理。孔子有云:”不患无位,患所以自处”。意思是别把身份地位看得太重,保持谦逊平和的心态,与万事万物”无关”才是上策。

再次,活出一种恬静自在的生活态度。老子提出:”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要时时淡泊超然,与世无争,简朴生活才是真正的”无为”之道。

最后,超越一切善恶是非的价值评判。佛法有言:”善恶是非,了却一切,恬然自在。”要学会摆脱对是非善恶的执着,淡然处之,这样才能”一切与我无关”。

总结:
“一切与我无关”,不是一种对生活漠不关心的态度,而是一种对事物不耽不恋、游刃有余的内心超然。有了这种精神境界,我们才不会被名利欲望所累,才能真正洞见人生的本来面目。所谓厉害,并非追求荣华富贵,而是能与一切世俗利害都”无关”,从而超凡入圣。就像开头的囘瞰一样,内心达到了”与我无关”的彻底解脱,才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4090.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