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笔下的两棵树、两只蝉,都是人生大智慧

“吾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这是庄子在《逍遥游》篇中的一句名言。他意识到了生命的有限和知识的无限,于是怀揣着对无尽智慧的渴求,一生漂泊于江湖之间,终成一代大智之师。

在其著作中,有两个生动的比喻特别令人印象深刻,一为”树木之扶疏”的典故,二为”富有之蝉”的寓言。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隐含着关于人生的重大智慧,至今仍值得我们反复玩味。

一、”树木之扶疏”:处世之道在于去伪存真

庄子先生始终提倡”逍遥自在”和”无为清静”的人生态度。在《塞翁之马》这个典故中,他就通过一个农夫和一棵树的对话,来展现了这种生活智慧。

那位农民家中有一棵大树,虽然枝叶很茂盛,但树干却十分笔直无瑕。于是他就打算砍去其余的繁枝杂叶,独留树干做上等的梁木。

这个想法被树听到后,树就非常不以为然地回答道:”这正是你把我看作梁木的理由,使我处于危险的时候。要是在那无人观看的地方,无人会把它当作梁木,那才是我安全无忧的时候呢!”

这段精彩的对话,道出了庄子对虚伪现世的彻底不屑和淡然。在那个充斥着争权夺利的时代,太多人急于把自己修饰成某种”梁木”,以博取富贵利禄。庄子笔下的这棵树则是呼吁”存干去赘,还我真面目”的人生本真。

从这则寓言我们可以领悟到:世人往往都为虚伪的东西所累,忽视了生命的本源;唯有像这棵树一样,摆脱名利的诱惑,保持本真的心智和生活方式,才能真正做到逍遥自在,安全无忧。所谓”化而为世,渐矣,君子固化”,就是要我们扫除世俗的浮华赘祛,回归自然本真的生活。

二、”富有之蝉”:身外之物皆为束缚

庄子笔下最为有趣生动的寓言,便是《庄子外篇·田子方》中那对蝉的对话。故事的梗概是这样的:

一只聪明的蝉附在一只木工的朋友身上,每天与人结伴同游,觉得人类的生活非常自在。直到有一天,它不小心飞到田野里,被一只穷蝉所救,长见识了。

这只穷蝉对富有之蝉说:”你何足轻重?只认一孔之见!且从我住处来。”穷蝉就带富蝉去了一个寂寥的地方,对它讲授了许多关于自由和逍遥的道理。

读到这里,我们不免会有这样的疑问:蝉这种小小昆虫,又怎能理解那么高深的道理呢?庄子何以要编织这种荒诞的故事呢?

实际上,这正是庄子独具匠心的用心之处。他是想向我们启示:正是这种最小最渺小的生命,生活得最为逍遥自在、自由无羁。反倒是像当时的人类那样身负重担、被种种权力和物质所困扰的,反而离真理愈来愈远了。

正如穷蝉对富蝉所说的:”世之所疾,仞无疾焉;世之所穷,吾独爱焉。”当世人被功名利禄所裹缚时,这只穷蝉却活得自在逍遥,对世俗的一切都能释然置之。它正是”几逃而无格杀”的至高境界。

三、”两棵树、两只蝉”:皆为归真返璞之喻

仔细体味庄子的这两则寓言,我们会发现它们都在引导人回归”真”的本源。这种”真”的状态意味着脱离了一切虚伪和羁绊,做到了心灵和身体的双重自由,最终达到至高无上的逍遥人生。

那种不问世事、不求富贵、不炫虚名的生活态度,正是庄子人生理念的核心所在。前面那棵树就是要求我们要”去芜存真”,摆脱一切虚假的修饰和利用;而后面那只蝉则教导我们要远离名缰利锁的羁绊,回归自然的生命本源。

这无疑是深受老子思想影响的结果。老子提倡”无为”、”反朴归真”的处世哲学,主张人们要返璞归真,摆脱一切社会礼法的束缚,从而达到”为天下谷”的宇宙境界,活出精神自由和生命至上的本真状态。

庄子在这两则寓言中都在传达老子这种超然物外的思想。追求内心和生命的自由,摆脱功利的枷锁,回归自然的”无为”境界,这些都是庄子极力倡导的人生理想和智慧真谛。

四、”不恃其所有,斯有馀矣!

庄子虽然是个满怀浪漫主义情怀的思想家,但他所阐述的这些观点却并非一味地逃避世俗,而是希望让人们能够从物我两途中解脱出来,超越尘世的羁绊。

在《外物》篇中,他就明确表达了这一人生智慧:”不以物祗物,不资于物,而物亦从之矣。”意思是说,我们不应把心思寄托在物质上,用物去役物,只要能做到这一点,物就会顺其自然而来。

这就是所谓的”不恃其所有,斯有馀矣!”当我们不再执著于追逐物质财富时,生命就会释放出更大的精神自由和力量。庄子强调的主体意识和生命情怀,正是要启发人们重视内在的自我,而不是外物的功利。

从这个角度看,庄子笔下的两棵树和两只蝉,都是在诠释着同一个人生真理:那就是一种”无用之用”的生活体现。既无为又无不为,不去勉强追求,不被外物所累,自然就能释放生命的至高智慧和逍遥本真。

这种智慧被后世道家思想家们一再阐扬,成为了独特的东方智慧。无欲则心无纷扰,无求则心无痴迷。惟其如此,我们才能豁然开朗,超脱物我的羁绊,最终达到心境的自由和至高的逍遥境界。

五、”庄子之于世,逸而无爵,志望穷且随俗”

有人或许会问:庄子这种放浪形骸、逃避现实的处世态度,是否也适用于普通的经世致用之人呢?其实这并非庄子的真正本意。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那是一个黑暗动荡的年代。无论是一般的士人还是上位谋臣,大多都过着饱受功利折磨的生活。而庄子提出这些看似放任自由的理念,正是要让人们从内心获得解脱,而非鼓吹一味逃避或纵欲放荡。

正如《天下》一篇中所说:”庄子之于世,逸而无爵,行且随俗。”庄子只是希望世人能够”心无罣碍”,跳出物欲的桎梏而已,并没有主张真正去抛弃现实的生活。

事实上,他时常也会劝诫那些盲目逃避现实的人,说他们”举世誓而盖其身”,根本就是一种自我欺骗。一味逃避世俗,忽视了生命的本源,这也是一种极端,同样是不可取的。

因此,庄子所提出的”逍遥自在”、”无为而无不为”,其指向正是一种内在的精神自由和生命的至高理想,而非肉身的解脱。如果我们用这个视角去审视他笔下的两棵树和两只蝉,就会发现其中蕴涵的是高于一切的生命智慧,而非逃避或放纵。

六、敬畏生命,尊重自然

站在更高的视角,庄子笔下的两棵树和两只蝉,其实都在传达着一种敬畏生命、尊重自然的人生智慧。这份智慧既古朴纯粹,又包含着深邃的哲理内核。

那棵树虽然枝叶茂盛,却坚决不愿成为利用的对象,宁愿保持”孤高”的本真模样。而那只蝉更是连人类的荣华富贵都不屑一顾,只渴求最纯粹的生命自由。

可以说,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嘶吼着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于自然的虔诚热爱。因为只有像他们那样,才能百分之百地活出生命的原始纯洁,全心全意地尽享这份无价的自由。

这就是庄子提出”逍遥”哲学的终极理念: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本源和生存价值,自由自在地活出心中的理想。如此一来,生命就不再是苟且和被束缚的,而是返璞归真、重拾光彩的。

人们因为沉溺于名利场中而遗忘了这一点。庄子的两则寓言,无疑是在提醒我们要反观自身,从内心做起,重新审视生命的真谛。唯有这样,我们才能释放出内在的自由力量,获得真正的精神解脱。

总的来说,庄子笔下的这两棵树和两只蝉,皆为生命的大智慧。它们启示我们要超脱物欲和虚伪,敬畏生命的本源,才能活出真正自由和逍遥的人生理想。这些古老的智慧,至今仍给予了我们太多的人生启迪和精神滋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4094.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