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所没钱、没有资源的学校,是如何创造教育奇迹的?

每每看到孩子们穿着校服,背着沉甸甸的书包,一张张天真烂漫的笑脸,都让我想起多年前我加入布拉姆山乡村学校执教的那个决定。那是一所几乎被社会遗忘的小学校,位于偏僻的乡村,师资匮乏,学校设施陈旧残破。但正是在这里,我们创造了一个教育奇迹。

当时,学校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由于乡村人口持续流失,学生人数骤减,一度至少班级不足六人,学校几乎面临被并校的命运。好在当地政府和社区还是决定维持这所微型学校的运作,给予我们最后一次扭转乾坤的机会。

我加入执教团队时,整个校园只有几幢简陋的旧楼房,到处是破旧的教室、残垣断壁。校舍内教学设施陈旧且匮乏,没有多媒体教室,就连基本的桌椅都只够勉强使用。更别提什么先进的实验设备了,几乎一切科学探究都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

真正让我感到沮丧的,还是师资短缺的窘境。当时整个教职工团队加起来不超过10人,大部分都是应届毕业生或临时聘用的老师,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都参差不齐,到处是狼狈的教学现状。

面对这些窘境,我曾一度产生过放弃的念头。作为一名90后年轻人,我也曾幻想过在城市中心任职,在现代化校园工作的机会。但每当看到孩子们那双纯真的眼睛,我又下定决心要为乡村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没钱、没资源,但我们有战斗的勇气,有责无旁贷的使命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就从改变教室这个基础做起吧!

于是,我们发起了”变废为宝、打造梦想教室”的运动。我们利用校园现有的一切废弃物资,学生们积极投入到了改造工作中。有的孩子动手清扫杂物,有的孩子利用旧轮胎和棍子DIY创作桌椅,还有的孩子利用无用的瓶盖制作小黑板等等实用小物件。从此,整个校园向往日那般阴暗肮脏的面目说再见,到处散发着生机盎然的气息。

仅仅如此还远远不够,接下来我们将目光投向了校园外的世界。毕竟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是割裂开的,如何让孩子们的知识能够内化为实践能力,是我们必须着手解决的课题。

我们四处寻求赞助支持,终于筹集到了一些微薄的资金。借助这笔善款,我们在学校附近的一片树林区铺设了生态探索小道,并重新开辟了一块农田基地。从此,我校的生物、地理、农学课程延伸到了实操环节,孩子们化身”小小户外探险家”,沿着生态小道亲自探索树木昆虫,在农田基地里亲手体验耕种收割的快乐。

你肯定会问,这些做法到底有什么了不起的?其实我们每做一步小尝试,都收到了超出预料的惊喜效果。比如原本在课堂上东打盹西打架的那几个男孩,从接触户外课程后居然能安安静静观察半小时;原本经常违纪行为的那个女孩,从体验了农活劳动后居然能谦逊地服从老师的安排了。这些巨大的转变几乎让我们所有人目瞪口呆,孩子们的生命力和求知欲在这些户外活动中得到了疏导和释放,教书育人的难题似乎迎刃而解。

就这样,我们将校园延伸到了户外,将授课方式从简单的说教转为亲身体验,却获得了意想不到的巨大教育价值。温故而知新,我们更是燃起了推进这条路子行进的勇气和动力。

接下来几年,我们更是持续在当地寻找一切可以利用的”宝贝资源”。周边的百年老树林便成了我们生态课程的天然大课堂,那些以前被称为”臭水沟”的小溪河道却也从此被重视起来,成为孩子们探究溪流中小生物的乐园。我们就像一群考古学家,不断将宝藏一件件挖掘出来,将孩子们的眼界从小小村庄拓展到了整个自然世界。

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独树一帜的教学探索,布拉姆山乡村学校早就已经成为乡野中的一个废墟。而恰恰是这些内外结合的生动教学方式,才让这所曾几度被社会抛弃的小学校变得熠熠生辉,成为受人瞩目的教育新星。

每年都有不少外地学校和教育工作者慕名而来,有的前来取经学习,有的忍不住直接将孩子转入我校就读。城里的家长们也纷纷把孩子送到我们这里体验别具一格的自然教育,一时间学生来源超出了我们的容纳能力。学校不得不实行”小班制教学”,孩子们在户外课程上轮流学习。

回想起最初的困境,能有如今的好景实属来之不易。但我们并不过于自满。随着孩子们对大自然的热爱逐渐升华,他们对于亲身体验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我们的教学设施和场地渐渐跟不上孩子们的步伐。比如想要实地考察动物行为,就需要长途跋涉进入深山;比如想像无人机一样俯瞰整个山林,就需要攀登几十米的高空等等。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5537.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