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岁孩子超市先喝水后付款遭拒:面对10倍赔偿,妈妈的做法令人赞叹…

炎热的夏日,总会让人感到口渴难耐。尤其是在人来人往的超市里,空调、人群的双重影响,更加剧了这种干渴的感觉。这不,前几天就发生了一件令人啼笑皆非的事儿。

事情是这样的,妈妈带着5岁的儿子小赵在超市购物,正当她挑选商品时,突然发现小赵不见了踪影。赶忙四处寻找,终于在门口处发现了孩子的身影。

原来小赵被热得实在太难受了,便自作主张地打开了一瓶矿泉水喝了几大口解渴。这一幕被超市的保安发现了,当即质问小赵为什么不先去付款就打开了商品。

小赵年纪尚小,根本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但保安直接把这件事当成了”超市内盗窃行为”,于是要求小赵将矿泉水赔偿10倍,否则就要报警处理了。

一旁的妈妈听到这个要求,顿时觉得非常冤枉。毕竟孩子是出于实在难受的原因喝了口水,又非故意为之,怎么能算是盗窃呢?保安这样对一个5岁的孩子大加指责,做法也太过分了些。

然而保安公然拒绝听任何解释,态度极为强硬。为了不给孩子树立被侮辱的不好印象,妈妈也只好硬着头皮先付了10瓶水的钱作为”赔偿”。心里却十分不服气,觉得超市方面的做法太过偏激和武断了。

这件事情传到其他顾客和家长朋友的耳中后,立即引发了一片哗然。有人表示,保安的做法太过绝对化,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和人性化处理。另一些人则认为,无论如何,孩子确实应该在付款后再饮用商品,保安的规章制度在理。

讨论越来越激烈,双方争执不下,这件事也随之引发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作为当事人的妈妈,也被多方质疑她的做法到底对错与否。面对舆论的压力,她该如何正确引导孩子?又该如何合理化解这件事呢?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妈妈作出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决定。她决定将自己的经历写成一封公开信,坦诚地讲述了事情的原委,同时也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相信通过这样一种理性包容的方式,定能博得大众的理解和支持。

妈妈写道:”那天的情况,我都看在眼里。小赵是实在太渴了,一时没忍住便喝了那瓶水。对此我并不想为他完全开脱,因为再小的孩子也要从一开始就培养起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规范。”

“但是,超市保安当时仅仅以’盗窃’的罪名来判定孩子的行为,未免有些过于绝对和武断了。就连当事人的解释和情况说明,都没有得到认真的倾听,反而置之不理。这是否有悖于超市保安最基本的职业操守呢?”

“如果孩子是出于故意,那便责无旁贷。可问题是,他只是一时口渴难耐,稚嫩的举动并无任何恶意,怎能够与盗窃这一严重罪行相提并论呢?更何况,他才仅仅5岁,根本无法判断自己的行为对错。”

“我们成年人常常责备孩子太蛮不讲理,其实这是否也正是我们自己的缺陷所在呢?孩子的确做错了,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以理性、人文的方式来引导他们。然而当天的超市保安,似乎忽略了这一点,他完全以自身熟知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孩子,缺乏基本的人文关怀意识。”

“所以,虽然孩子的行为理应受到纠正,但超市那10倍的赔偿要求未免有些太过偏执了。作为当事人的妈妈,我认为保安应该以平和、宽容的态度来引导孩子,而不是武断地要求赔偿。因为惩罚对一个5岁孩子来说,其实是非常大的伤害,恐怕会给他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

“最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我们不应该只是片面地评判谁对谁错,而应该反思一下,究竟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式来因应孩子们的过失?我们是应该严厉惩罚,还是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后者才是上策,也正是我们身为长辈应有的智慧做法。”

“我虽然不赞同保安的做法,但也并非要彻底否定超市的规章制度。只是希望制度在执行的时候,能够体现出一些弹性和人性化考虑,而不是生硬地绝对执行。这也是我愿意先行支付10倍价格作为赔偿的原因所在。”

“当然,孩子错了自然要受到纠正和引导。作为妈妈,我已经在事后反复教育小赵,让他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违规的。不过我并没有严厉斥责他,而是以耐心的方式解释道理,希望他能真正理解自己的过错,而不是惶惶不安、对错误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惩罚的层面上。”

“因为我坚信,只有孩子真正理解和内化了这个道理,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纠正,从而形成正确的习惯和行为规范。而一味的惩罚,往往只会让孩子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并且留下阴霾,对他们的成长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所以,我衷心希望,无论是在超市还是其他场合,大家都能以平和、理性和友善的方式来对待孩子们的过错,而不是盲目惩处和体罚。希望通过这件事,大家也能引以为鉴,反思一下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努力成为优秀的育儿典范。”

看完妈妈发自肺腑的讲述,相信每个人都会被她的做法和言辞所折服吧?身为人母,她并没有置自己于理直气壮的位置,反而以平和谦逊的心态,审视事物的本质。她不但没有诿过于人,反而反思了自身的育儿方式,引导大家以积极友善的态度来对待孩子。

这种包容、友善的处事态度,正是我们每个育儿者所应该学习的榜样。面对孩子的过错,我们不应太过斤斤计较,却要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纠正。唯有如此,孩子们才能从错误中汲取教训,而不是遭受伤害和打击。

妈妈提醒我们,培养一个孩子并非朝夕之事,需要持之以恒的理性引导。如果过于严厉苛刻,孩子只会产生逆反心理,适得其反。更应该以宽容友善的态度,循循善诱、用亲情化解他们的过错。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健康积极的环境中茁壮成长,收获阳光般的人生。

现如今,社会上对孩子的管教方式存在不少分歧。一些长辈们持”童子必须加竹箫”的保守观念,认为惩罚才是正途;而另一些群体则提倡以耐心理解的方式,避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到底哪一种方式更为合理呢?

我认为,两者都有一定道理,不应该泾渭分明。对于一些恶劣的过错行为,适当的惩罚是应该的,这能让孩子懂得敬畏规矩。但无论如何,惩罚都不应过于严厉,否则就会给孩子带来精神创伤,适得其反。

更为重要的是,惩罚仅仅是一种外在的压力而已。它无法真正让孩子们内化规则,只会让孩子存在一种畏惧心理,在惩罚的恐吓下暂时服从而已。一旦惩罚的大旗撤去,孩子们很容易再次恢复旧观念,行为也就无法根本性地受到约束。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用亲情和耐心,循循善诱、言传身教,让孩子们逐步理解错误的本质,从而主动接受纠正。这种方式虽然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但孩子们能够由衷地认同教导内容,从内心深处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除此之外,更应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育儿环境氛围,让孩子们在宽松友善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只有当孩子拥有了充沛的自信和安全感时,他们才能正视错误并虚心纠正,而不是产生逆反心理。这从根本上杜绝了错误行为,是最稳妥有效的育儿之道。

当然,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和家庭环境都不尽相同,教育方式也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总的来说,我们要遵循宽严并济、教导有方的原则。对孩子的一些违规行为要给予引导纠正,但方式上切忌生硬、苛刻,必须以亲情关爱为基础,循循善诱、耐心启发。

只有这样,孩子们才能在一个充满关爱、宽松、理解的环境中健康快乐地成长。他们生来向善、富有好奇心,如果我们给予正确的引导,定能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为祖国的明天增添新的希望和活力。

所以,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成长环境吧。只有这样,我们的下一代才能拥有阳光般灿烂的人生。作为父母,这也正是我们义不容辞的重任所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5995.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