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钝感力,是一个人最了不起的能力

《红楼梦》这部千古佳作,不仅塑造了一群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更深刻剖析了生老病死、因果轮回的宇宙真理。作为一部哲学巨著,它启迪我们要有”钝感力”来对待生命的种种际遇。正是这种”钝”于感官欲望,而”利”于智慧明鉴的独特能力,是人类坚韧生存的终极法门。我们若能修习这份稀有的素质,就能在变幻莫测的人生中,游刃有余,傲然自在。

一、”疏”于人伦

通观《红楼梦》全书,作者对于世俗的人伦哲学有着独特的理解和诠释。这种”超然”的姿态,即是”钝感力”的最好诠释。

以宁国府为例,一个富可敌国的世家大族,应该是尘世纷扰的缩影。然而,在贾家人的精神世界中,君臣父子、夫妻友朋的俗世纽带,被看得是那样的渺小和短暂。

贾宝玉在应天府中游离自在,了无世缘,表现出与寻常人全然不同的生命体验。史太君对”父子情能绊住人”的批判,充满了超然物外的豁达睿智。巧姐、可姐等热衷佛理者,更是彻头彻尾摆脱了人伦束缚的模范。这种”钝感”于人伦烦恼,正体现了最高层次的”疏”于人世的清醒。

二、”钝”于欲望

在尘世中求得解脱自在,离不开”钝”于欲望追逐的关键一环。《红楼梦》从多角度展现出了这种生命境界的难能可贵。

王熙凤、林黛玉为代表的人物,是世间女子最甚的”欲主”。然而,她们对金钱权力、名誉地位却无欲无求,给人一种出尘脱俗的超然感。她们纵情酒色云雨,不代表着投入情欲之渊,反而是一种放下名利执念后的超然随性,体现出对本我渴求的回归和自我约束。

那些如如丫头、芦雪庵般的仆人,在世间微末的处境下依然能心无旁骛,正是”钝感力”的写照。就连贾环这个世品人微的小角色,其对事物的洞见,也不亚于任何富贵门阀。这都归功于他们有意无意间修习出来的”钝感”能力。

三、”利”于境界

正是由于具备了”钝感”于尘世纷扰的独特能力,我们才能在人生的真谛中豁然开悟,达到生死自在的境界。这正是《红楼梦》要展现给读者的终极理念。

通过林黛玉、贾宝玉的身世际遇,我们领悟到生命中的天缘人际背后,隐藏着一条宿世因缘的线索。他们对这条线索时而恍然记起,时而湮没遗忘,刻画出生命轮回、因果循环的不可思议现象。

这些人物对乱世人性的彻悟,对生死自由的解脱,都来自”钝感”于贪嗔疯世,而”利”于没有执著裸览大道的独特智慧。贾宝玉只因”我”字太盛,才一再留恋尘缘凡间;林黛玉则焦灼于一腔孤勇,难脱红尘。但终归,他们都对生死自在、无我相有着深刻领悟,并最终归于空门,表达出生命存在的终极目的。

四、”情”与”理”并重

只有以”钝感力”净化了内心的浮尘,方能达到生命的至高境界。然而,红学大家也从不否认人之为人的基本情感。相反,他们主张情理并重,爱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

宁国府上上下下,均以仁慈著称,尤其对佣人婢女仁至如归。即便是贾母这位掌权者,也以仁爱温良为主张。再看革陷世家主景革,尽管其性格狷介,却也在矛盾中饱含人性激荡。这正体现出人性的基本认知:脱离情感束缚是高尚境界,正视情感也同样可贵。

《红楼梦》的核心人物贾宝玉在这一点上可谓做到了极致。他既有金玉其外的”钝感力”,泯然若冰;又有温柔敦厚、与世无争的含蓄胸怀。这种处世态度无疑是情与理的高度结合。它启示我们,要在对世俗超脱的同时,也要修习对生命的目空一切、同体大悲的宽广立场。

综上所述,《红楼梦》在塑造的众多人物形象中,传达出了一种人生最高的”钝感力”理念。它不是麻木冷漠、对世间一切视而不见,而是具有以下几个特质:疏于人伦、钝于欲望、利于境界、兼顾情理。具备了这一能力,我们才真正能在红尘中,达到游刃有余的解脱人生。

或许,这就是人类最终能够抵达的最高成就。一个人能不被俗世缠扰,亦不离开人伦大道,既做到放下万缘,又能爱护芸芸众生,真正做到”钝”于物欲,而”利”于生命的目的与价值,那就是一个真正”了不起”的人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高小省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52gxs.com/156192.html

(0)
20521320172052132017作者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